青衣
拼音
qīng y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īng的字 拼音为yī的字 拼音为qing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黑色的衣服:~小帽。 2.古代指婢女。 3.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中年或青年妇女,因穿青衫而得名。详细解释
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王。” 郑玄 注:“皆所以顺时气也。”《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青色或黑色的衣服。
汉 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辛道度 ﹞游学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 度 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 景 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唐 刘禹锡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指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宫女。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2)婢女;侍童。 汉 蔡邕 《青衣赋》:“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南朝 梁 费旭 《和肃记室〈春日有所思〉》:“芳树发春暉, 蔡子 望青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 汉阳 束带上岸投謁,未行三数步,青衣延入内厅,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3)指乐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絃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颐。”《红楼梦》第十三回:“两班青衣按时奏乐。”(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指儒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抱玉 主课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明 清 时生员名目之一。
《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廩、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选举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
指青衣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着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如《祭江》里的 孙尚香 ,《三击掌》里的 王宝钏 ,《宇宙锋》里的 赵艳容 便是。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指 青衣神 。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 九顶 ,旧名 青衣山 。 青衣 , 蚕丛氏 之神也。”详“ 青衣神 ”。
霉菌的一种。
章炳麟 《五无论》:“微菌溼生,则有青衣白醱之属,欲去之者,惟得起洁浄心。不得起损害心,斯岂尽人能然者?”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青衣-中華語文大辭典青衣青衣ㄑ丨ㄥ 丨qīnɡyī1.青色的衣服。[例]~小帽。2.古代借指地位低下的人(多為婢女、侍童、差役、樂工等)。因其多穿青色衣服,遂用以代稱。3.傳統戲曲中旦角行當的一種。主要扮演舉止端端莊的中、青年婦女。表演上著重唱功,因大都穿青素衣衫,故稱。也作「正旦」。
青衣-辞源3【青衣】㊀古帝王、后妃的一種青色禮服。禮 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衣青衣,服蒼玉。”晉書 禮志上:“蠶將生,擇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 漢 魏故事,衣青衣。”㊁自 漢以後以青衣爲卑賤者之服,故稱婢爲青衣。東漢 蔡邕有 青衣賦(藝文類聚三五)。晉 劉聰使 懷帝著青衣行酒以示辱。唐 王勃 王子安集九 爲人與蜀城父老書“綠幘青裳,家僮數百”,亦以僮僕服青綠而稱。㊂ 明 清時作爲對生員降級處分之名目。凡生員歲攷列第五等者降級,其中附生降爲青衣,謂之青生,不許參加科攷及錄遣。清 道光以後,學校攷試松弛,青衣名目漸廢。參閲 明史 選舉志一、清史稾 選舉志一。㊃縣名。漢置 青衣縣,屬 蜀郡。東漢 陽嘉二年更名 漢嘉。清 雍正七年置 雅安縣。古城在今 四川 蘆山縣。參閲 嘉慶 一統志四○二雅州府一。㊄水名。在 四川省西部。古稱 沫水 大渡水,又名 平羌水 洪雅江。源出 寶興縣北,流經 雅安 洪雅 夾口諸市縣,至 樂山市會 大渡河入江。參閲 漢書 地理志上 蜀郡 青衣、嘉慶一統志四○四 嘉定府 山川。㊅神名。宋 羅泌 路史 前紀四 蜀山氏“其妻曰妃,俱葬之”宋 羅苹 注:“(南朝 齊武帝)永明二年,蕭鑑刺 益,治園 江南,鑿石冢有槨無棺……有篆云 蠶叢氏之墓。鑑責功曹 何佇墳之,内無所犯,於上立神,衣青衣,卽今 成都青衣神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qīng yī
1、青衣女子如无其事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