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丹
拼音
qiān dā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iān的字 拼音为dān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 拼音为dan的字基础解释
1.亦作“鈆丹”。道教谓以铅炼成的丹,可服食。 2.校勘文字所用的铅粉和硃砂。 3.铅粉和胭脂。古代妇女化妆用品。 4.现代指一种无机化合物,鲜红色粉末,用于制蓄电池、玻璃、陶瓷,也可以做颜料和消毒剂。详细解释
亦作“鈆丹”。道教谓以铅炼成的丹,可服食。
南唐 谭峭 《化书·铅丹》:“术有火鍊铅丹以代穀食者,其必然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安国 服铅丹,寿三百岁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铅丹》:“按 独孤滔 《丹房镜源》云: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琉璜十两,消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消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消、黄,待为末,则成丹矣。”
校勘文字所用的铅粉和硃砂。
宋 蒲寿宬 《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斗轩适容膝,点勘酬鈆丹。”
铅粉和胭脂。古代妇女化妆用品。
宋 无名氏 《鬼董》卷二:“铅丹不施,双鬟纷披。”
现代指一种无机化合物,鲜红色粉末,用于制蓄电池、玻璃、陶瓷,也可以做颜料和消毒剂。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铅丹-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鉛丹
铅丹-铅丹
目录
“铅丹”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铅丹”在《*辞典》
“铅丹”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铅丹
【拼音名】
Qiān Dān
【别名】
黄丹、朱丹、红丹、漳丹、彰丹、朱粉、松丹、陶丹、铅黄、丹粉
【来源】
为纯铅经加工制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铅(PB3O4)。
【性状】
橙黄色或橙红色质重的细粉,光泽暗淡,不透明,用手摸之,光滑细腻。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稀液。
【炮制】
将纯铅放锅内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石臼中研粉,用水漂洗,将粗细粉分开,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过筛。
【性味】
辛、咸,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拔毒生肌,敛疮。外用治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作为熬制膏药的基础剂。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慎防铅中毒。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铅丹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Qiān Dān
【别名】
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唐本草》),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朱粉(《纲目》),松丹、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铅黄(《药材学》)。
【来源】
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布】
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
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之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性状】
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炮制】
《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
辛咸,寒,有毒。①《本经》:味辛,微寒。②《本草发挥》:味辛,微寒,有毒。③《本草正》:味辛微咸微涩。
【归经】
入心、脾、肝经。①《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两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注意】
虚寒吐逆忌服。①《本草经疏》: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皆不宜服。②《本草汇言》:惊痫由于血虚者,毋乱投也。
【附方】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链),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蓖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②治千金翼方》铅丹散)⒂治腋气:腻粉、明矾、红丹各等分。上为末。临睡时抹之。(《续本事方》)
【各家论述】
①《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铅丹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
Qiān Dān
【英文名】
red lead, minium
【别名】
丹、黄丹、真丹、铅华、丹粉、黄龙肝、红丹、虢丹、国丹、铅黄、黄虢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障丹、桃丹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布】
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体重,质细腻,易吸湿结块,手触之染指。无臭,无味。以色橙红、细腻润滑、遇水不结块者为佳。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或写作2PbO·PbO2,理论上PbO2为34.9%,但实际上优质品为23-25%。铅丹的红色颇不相同,但与Pb3O4含量则无甚关系。
【药理作用】
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制止粘液分泌的作用。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热盐酸后,有氯气产生,可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色;并产生白色氯化铅沉淀。(检查铅盐)(2)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硝酸,使其溶解,滤过,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产生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加2mol/L氢氧化铵试液或2mol/L稀硝酸试液均不溶解;加2mol/L氢氧化钠试液,沉淀即溶解。(检查铅盐)(3)取本品少许,置火柴杆上燃烧,可见有密集的微小铅粒。(检查铅盐)(4)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6.23(1),3.37(10),3.10(2),2.90(4),2.78(4),2.62(3),2.25(1),2.03(1),1.96(1),1.82(1),1.75(2)。
【炮制】
《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
辛;咸;寒;有毒
【归经】
心;脾;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
解毒祛腐;收湿敛疮;坠痰镇惊。主痈疽痢疾;吐逆反胃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注意】
虚寒吐逆忌服。1.《本草经疏》: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皆不宜服。2.《本草汇言》:惊癎由于血虚者,毋乱投也。
【附方】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篦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②治千金翼方》铅丹散)15.治腋气:腻粉、明矾、红丹各等分。上为末。临睡时抹之。(《续本事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癎癫疾,除热下气。2.《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3.《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