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
拼音
gōu té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gōu的字 拼音为téng的字 拼音为gou的字 拼音为teng的字基础解释
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以治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高血压等症。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钩藤》。详细解释
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以治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高血压等症。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钩藤》。
《红楼梦》第八四回:“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鉤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钩藤-中药大典钩藤
钩藤
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英)Gamdir Vine, Uncaria Stem with Hooks
别名 大钩丁、双钩藤。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的带钩茎枝。
植物形态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叶对生,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脉被短毛,下面被褐色短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球形,总花梗被黄色粗毛;花被褐色粗毛,有香气;花萼筒状,5裂;花冠漏斗形,5裂,淡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纺锤形,被毛,顶端冠以长4mm的萼檐裂片。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产于云南、广西、广东。
采制 秋、冬季采收,去叶切断,晒干。
性状 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2~5mm;表面黄褐色至紫红色,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黄褐色,扁平或稍扁圆,多少被黄褐色毛,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
化学成分 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
性味 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高血压症。
附注 钩藤U.rhynhcophylla (Miq.) Jacks.、毛钩藤U.hirsuta Havil.、白钩藤U.sessilifructus roxb.、攀茎钩藤U.scandens (Smith) Hutch. 亦药用。
钩藤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以治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高血压等症。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钩藤》。
●《红楼梦》第八四回:“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