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华炬
拼音
jīn lián huá jù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n的字 拼音为lián的字 拼音为huá的字 拼音为jù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 拼音为lian的字 拼音为hua的字 拼音为ju的字基础解释
金饰莲花形灯炬。详细解释
金饰莲花形灯炬。
《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按字解释
金莲:金制的莲花。
华:花。
炬:火把。
词典解释
金莲华炬-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金莲送(金莲华炬)
【出典】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令狐绹传》: “进中书舍人,袭彭阳男。迁御史中丞,再迁兵部侍郎。还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至绹至,皆惊。”
又,《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 ‘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 ‘臣今待罪翰林。’曰:‘何以遽至此?’曰: ‘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 ‘非也。’曰: ‘岂大臣论荐乎?’曰: ‘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宋金莲烛送归院者六人》: “金莲烛送归院始于唐令狐绹。《唐书》,绹入翰林为学士,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宣宗以乘舆金莲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及绹至,皆惊。此唐故事也。今世所传词林美谈,皆指苏子瞻耳,不知宋时金莲烛故事共有六人:王钦若、王禹玉、晁迥、郑獬、苏轼、史浩也。”
【释义】 金莲华烛送臣归,代表着皇帝对臣下的特殊的宠荣,先起于唐代令狐绹,而苏轼事于后世影响尤大。而据清·赵翼《陔余丛考》考证,宋代金莲烛故事共有六人,即:王钦若、王禹玉、晁迥、郑獬、苏轼、史浩。金莲烛,金饰莲花形灯烛。
【例句】 ①侍玉皇金莲夜光,醉朝云翠袖春香,半世疏狂。(鲜于必仁小令〔双调·折桂令〕《苏学士》)此小令写苏轼,因而用金莲炬故事。②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高明南戏《琵琶记》第十出《杏园春宴》 〔五供养〕)金莲送比喻皇帝特殊的礼遇。③想东坡曾受金莲宠,直恁般痴呆懵懂。(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第三折〔耍孩儿〕)“金莲宠”正指苏轼金莲炬送归事。④每召对便殿,或至深夜,尝撤御前金莲炬送归。(费唐臣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苏轼道白,回忆昔日曾受恩宠。
金莲华炬金饰莲花形灯炬。
●《新唐书·令狐绹传》:“﹝绹﹞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金莲花炬”。
●清杨潮观《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阙恩光。”亦省称“金莲炬”、“金莲”。
●宋张元干《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着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砖。归院引金莲。”
●金陈庾《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阙俄成白玉楼。”
●明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邹太和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出处
引证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令狐绹传》:(绹)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
故事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令狐绹传》:(绹)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