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拼音
guō mò ruò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guō的字 拼音为mò的字 拼音为ruò的字 拼音为guo的字 拼音为mo的字 拼音为ruo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郭沫若-中国历史辞典(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4 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划时期著作。《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系统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绘,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开始,回到中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 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9 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以来,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 年6 月12 日病逝于北京。生平著述很多,现有《沫若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