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击虚
拼音
bì shí jī x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jī的字 拼音为xū的字 拼音为b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ji的字 拼音为xu的字基础解释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详细解释
- 【解释】: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 【出自】:《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按字解释
避:躲,设法躲开。
实:坚实的部分。
击:攻打。
虚:空虚的部分。
词典解释
避实击虚-辞源3同:避實擊虚
避实击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避實擊虛
出处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引证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详战第十》: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
宋-袁燮--《论备边札子》:臣闻古之善料敌者,必察其虚实而知其强弱,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则易为力。
当代-魏巍-一-《地球的红飘带》: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避实击虚,积极创造机会消灭敌人,怎么能说是“守株待兔”呢?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郝经传》:一处崩坏,则望风皆溃,肱髀不续,外内限绝,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敌,背者不能返而面者不能御,水陆相济,必为我乘。是兵家所谓避坚攻瑕、避实击虚者也。
清-谭嗣同-附欧阳中鹄《批跋》-《上欧阳中鹄书》:读圣贤书,不求致用,舍本务末,避实击虚。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一八·批古文奇赏四十九条(其一七)》:陶渊明《孟嘉传》………先生于外祖,固难极口赞扬,只称赞扬之人,而其美自见。此是避实击虚法。
清-吴敬梓-二四回评-《儒林外史》:行文深得避实击虚之妙。
---《握奇经·游军》: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
现代-谭家述--《从山谷中打出来》:把队伍拉上九龙山顶山一个非常潮湿而阴暗的峡谷中隐蔽起来,准备避实击虚。
故事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详战第十》: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
宋-袁燮--《论备边札子》:臣闻古之善料敌者,必察其虚实而知其强弱,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则易为力。
当代-魏巍-一-《地球的红飘带》: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避实击虚,积极创造机会消灭敌人,怎么能说是“守株待兔”呢?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郝经传》:一处崩坏,则望风皆溃,肱髀不续,外内限绝,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敌,背者不能返而面者不能御,水陆相济,必为我乘。是兵家所谓避坚攻瑕、避实击虚者也。
清-谭嗣同-附欧阳中鹄《批跋》-《上欧阳中鹄书》:读圣贤书,不求致用,舍本务末,避实击虚。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一八·批古文奇赏四十九条(其一七)》:陶渊明《孟嘉传》………先生于外祖,固难极口赞扬,只称赞扬之人,而其美自见。此是避实击虚法。
清-吴敬梓-二四回评-《儒林外史》:行文深得避实击虚之妙。
---《握奇经·游军》: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
现代-谭家述--《从山谷中打出来》:把队伍拉上九龙山顶山一个非常潮湿而阴暗的峡谷中隐蔽起来,准备避实击虚。
造句
bì shí jī xū
1、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把明军杀败了。
2、认为有形战术创新方向应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3、避实击虚是我军开展游击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略方针。
4、在战争中,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实击虚才能克敌制胜。
5、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6、岂止不错,单论拳脚巧妙已经在我之上,大有避实击虚料敌于先的高手风范。
7、避实击虚、以逸待劳、联宋灭金,且隐含的策略为假道灭虢,南宋亡也。
8、它讲求的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接龙
虚怀若谷 谷贱伤农组词
近义词
bì shí jī xū
1、[扬长避短]yáng cháng bì duǎn
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
2、[避实就虚]bì shí jiù xū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3、[避其锐气]bì qí ruì qì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一般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意思为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反义词
bì shí jī xū
1、[避重就轻]bì zhòng jiù qīng
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
2、[以卵投石]yǐ luǎn tóu shí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