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却
拼音
tuì què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tuì的字 拼音为què的字 拼音为tui的字 拼音为que的字基础解释
1.军队在敌军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或其他目的而采取的有组织的转移行动。 2.因畏难而后退。详细解释
见“ 退却 ”。
亦作“ 退却 ”。却行;倒退。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闻之,以为 毖琼 通情卖己,皆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卓 送至閤中, 孚 因出刀刺之。 卓 多力,退却不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将马三跃,马三次退却。” 茅盾 《子夜》十四:“车子动了,然而女工们不再退却。”
畏缩后退。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浩然 《艳阳天》第四一章:“ 马之悦 不能退却,不能倒下!”
谓军队在作战中向后撤退。
《后汉书·皇甫规传》:“郡将知 规 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 羗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六八:“退却,属于防御一类,是防御的继续。”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船夫队长 杨老二 离开 板渡 ,跟随着部队一起退却。”
谓迫使撤退。
《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臣乞三千兵,出城退却 齐 兵。”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退却-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退卻
退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退却tuìquè
动
①军队在作战中向后撤退:全线~。
②畏难后退;畏缩:遇到挫折也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tuì què
1、勇敢的人永远不会在困难面前退却。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tuì què
1、[畏惧]wèi jù
害怕:无所~。~心理。
2、[推诿]tuī wěi
也作推委。把责任推给别人。
3、[推脱]tuī tuō
推卸:~责任。
4、[推辞]tuī cí
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借故~。
5、[推托]tuī tuō
借故拒绝:她~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
6、[谢绝]xiè jué
婉辞,拒绝:~参观。婉言~。
7、[倒退]dào tuì
往后退;退回(后面的地方、过去的年代、以往的发展阶段):迎面一阵狂风把我刮得~了好几步。~三十年,我也是个壮小伙子。
8、[退让]tuì ràng
1.向后退,让开路:~不及,让车撞倒。 2.让步:原则问题,一点也不能~。
9、[畏缩]wèi suō
害怕而不敢向前:~不前。在困难面前毫不~。
10、[推卸]tuī xiè
不肯承担(责任):~责任。
11、[抵赖]dǐ lài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铁证如山,不容~。
12、[辞谢]cí xiè
很客气地推辞不受:对方送给酬劳,他~了。
13、[撤消]chè xiāo
同“撤销”。
14、[退缩]tuì suō
向后退或缩;畏缩:~不前。
15、[撤除]chè chú
除去;取消:~工事。~代表。
16、[退避]tuì bì
后退躲避:~无地。~不及,正好碰上。
17、[辞让]cí ràng
客气地推让:他~了一番,才坐在前排。
18、[退守]tuì shǒu
向后退并采取守势:~一方。
19、[撤退]chè tuì
(军队)从阵地或占领的地区退出。
20、[猬缩]wèi suō
1.刺猬遇敌则缩。比喻人畏缩不前。 2.犹踡缩。
21、[拒绝]jù jué
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诱惑。~贿赂。无理要求遭到~。
22、[后退]hòu tuì
向后退;退回(后面的地方或以往的发展阶段):~两步。怎么成绩没提高,反而~了?
反义词
tuì què
1、[挺身]tǐng shēn
直起身子:挺起身来。~而起。~反抗。
2、[坚守]jiān shǒu
坚决守卫;不离开:~阵地。~岗位。
3、[前进]qián jìn
向前行动或发展。
4、[冲锋]chōng fēng
进攻的部队向敌人迅猛前进,用冲锋枪、手榴弹、刺刀等和敌人进行战斗。
5、[进攻]jìn gōng
1.接近敌人并主动攻击:向山头上的敌人~。~敌军盘踞的要塞。 2.在斗争或竞赛中发动攻势:快速~到对方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