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拼音
lù bù shí yí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lù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yí的字 拼音为lu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路:道路;路途。
不:无,没有。
拾遗:拾取他人的失物。
词典解释
路不拾遗-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路不拾遺
路不拾遗-中华成语大词典路不拾遗
【拼音】:lù bù shí yí
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示例
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近义词
夜不闭户、路无拾遗
反义词
世风日下
语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风气好
英文
no one picks up and pockets anything lost on the road
日文
道(みち)で人(ひと)が落とした物をだれも拾(ひろ)わない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妇人把给母亲治病的钱装进包袱,急匆匆回娘家看望母亲。过武阳镇时稍微歇息,不小心将包袱留在路边。过了很久才想起自己的包袱掉了,急得直哭,人们告诉她武阳镇的人是路不拾遗的,她赶忙回去找到了她的包袱
出处
引证
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元末明初-罗贯中-第八七回-《三国演义》: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五代-刘𫗧--《隋唐嘉话》:后为凉州都督,路不拾遗。
西晋-常璩--《华阳国志》:衡为万年令,路不拾遗,人家牛马皆系道边,曰:“属罗公。”
故事
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元末明初-罗贯中-第八七回-《三国演义》: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五代-刘𫗧--《隋唐嘉话》:后为凉州都督,路不拾遗。
西晋-常璩--《华阳国志》:衡为万年令,路不拾遗,人家牛马皆系道边,曰:“属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