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拼音
dòu fu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òu的字 拼音为fǔ的字 拼音为dou的字 拼音为fu的字基础解释
食品,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详细解释
食品。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麵觔、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 东坡 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豆腐》:“豆腐之法,始於 汉 淮南王 刘安 ,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緑豆之类,皆可为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像你这样大老官来打秋风,把你关在一间房里,给你一个月豆腐吃,蒸死了你!” 刘半农 《扬鞭集·学徒苦》:“自晨至午,东买酒浆,西买青菜豆腐。”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豆腐-中華語文大辭典豆腐ㄉㄡˋ ㄈㄨˇdòufǔㄉㄡˋ ˙ㄈㄨdòufu一種豆製的食物。把黃豆泡透後磨成漿,過濾煮開,再加入適量的石膏或鹽鹵,使凝結成半固體狀,壓去部分水分而成。
豆腐-豆腐
目录
“豆腐”在《*辞典》
“豆腐”在《中华本草》
《*辞典》:豆腐
【出处】
《本草图经》
【拼音名】
Dòu Fu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
【制法】
一般用黄大豆,以水浸约一天左右(夏季可较短),待豆浸胖后,带水磨碎,滤去渣滓,入锅煮沸,即成豆腐浆,再点以盐卤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
【性味】
甘,凉。①《食鉴本草》:味甘,平。⑧《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附方】
①治休息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济方》)②治饮烧酒过多,遍身红紫欲死,心头尚温:热豆腐切片,满身贴之,冷即换,苏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豆腐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2.姚可成《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3.《随息居饮食谱》:豆腐,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名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而腐干坚者,
【拼音名】
Dòu Fu
【英文名】
bean curd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种子的加工制成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国广泛栽培。
【性味】
甘;凉
【归经】
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泻火解毒;生津润燥;种中益气。主目专业人员肿痛;肺热消渴;休息痢;脾虚腹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宁原《本草求真》:豆腐,经豆磨烂,加以石膏或卤汁而成,其性非温。故书皆载味甘而咸,气寒无毒,且谓寒能动气。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热除以后安和之语,并非里虚无热无火温补之谓也。
【摘录】
《中华本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dòu fu
1、做人就要素雅淡洁,清就是清,白就是白,如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