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臺
拼音
xíng tá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xíng的字 拼音为tái的字 拼音为xing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行臺-中華語文大辭典行臺行台ㄒ丨ㄥˊ ㄊㄞˊxínɡtái1.官署名。魏、晉至金代尚書臺(省)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兩晉時多為權臣自行建立,以發號施令。若職權特重,稱「大行臺」。北魏、北齊設置漸多,成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北周時廢。唐初設,非常制。貞觀後廢。金代置,以管理偽齊舊境。元代因轄境遼闊,又按中央制度分設於各地區,有行中書省(行省)、行樞密院(行院)、行御史臺(行臺),分別執掌行政、軍事及監察權。行省實即繼承前代的行臺制度。2.外省長官出巡時的官署及居住的地方。3.臨時搭設的戲臺。
行臺-辞源3【行₂臺】㊀ 東漢以後,朝廷政務由三公改歸臺閣(尚書),習稱朝廷爲“臺”。晉以後,朝官稱臺官,軍稱臺軍。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書省事的機構稱行臺。由軍事征伐而設置,若任職的人權位特重,則稱大行臺。唐 貞觀以後廢行臺。至 元時,有行中書省(行省),行樞密院(行院),行御史臺(行臺),分别執掌行政、軍事及監察權。參閲 通典 職官四、元史 百官志七八。㊁古代帝王巡守所居之處。初學記二四 居處部 臺六 事對“堯巡夏享”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 始興記:“含洭縣有 堯山,堯巡狩至於此,立行臺也。”封建時代大臣出巡所駐處也稱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