虸蚄
拼音
zǐ fā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ǐ的字 拼音为fāng的字 拼音为zi的字 拼音为fang的字基础解释
黏虫。详细解释
即黏虫。幼虫头褐色,背面有彩色纵纹。成虫淡灰褐色,有迁飞习性。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氾胜之术》曰:‘牵马,令就穀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 唐 皮日休 《鹿门隐书》:“虸蚄能害稼,不能害人。”《金史·章宗纪四》:“十二月己丑朔, 新平 等县虸蚄虫生。” 清 黄景仁 《榆次道中》诗:“俗重虸蚄赛,风餘蟋蟀賡。”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虸蚄-中華語文大辭典虸蚄ㄗˇ ㄈㄤzǐfānɡ昆蟲名。一種草食性蛾類。成蟲灰褐色,翅展約4公分。雌蟲產卵量大,幼蟲食量大,日間潛隱於暗處,夜間爬出啃食葉片。一年七至九代,是玉米、甘蔗、粟、陸稻、麥等作物的重要害蟲。也作「黏蟲」、「粟夜蛾」、「粟夜盜」、「行軍蟲」。
虸蚄-辞源3【虸蚄】蚄,fāng。黏蟲。糧食作物的一種害蟲。似蠶而小。集韻:“虸,虸蚄,蟲名,害稼。”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一 收種:“氾勝之術曰:‘牽馬令就穀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爲種,無虸蚄等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