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苦菜

拼音

kǔ cài

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kǔ的字 拼音为cài的字 拼音为ku的字 拼音为cai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苦菜-

苦菜
目录
“苦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菜”在《*辞典》
“苦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
【拼音名】
Kǔ Cài
【别名】
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
【来源】
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黄水疮,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香油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苦菜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Kǔ Cài
【别名】
荼、芑(《诗经》),荼草、选(《本经》),游冬(《别录》),野苦马(《普济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汇精要》),苦苣、苦荬、天香菜(《纲目》),老鸦苦荬(《医林纂要》),滇苦菜、苦马菜(《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原形态】
苦苣菜(《纲目》)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叶互生;长椭圆状广披针形,长15~28厘米,宽3~6厘米,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上叶无柄、呈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数枚,顶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圆筒状,长12~15毫米,基部具有脱落性的绢状毛,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具疏生的长毛;花全部为舌状,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平,每面除有3条明显的纵纹外,并有粗糙的横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细软。花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路边及田野间,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出血、坏死等)。
【性味】
苦,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
【归经】
①《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肠。
【功能主治】
痔瘘。⑧《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
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②《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莱、酢浆草各一两。同猪肉炖服。(江西)②治朴蛇瘴:野苦马汁、灯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济方》)③治慢性气管炎:苦菜一斤,大枣二十个。苦菜煎烂,取煎液煮大枣,待枣皮展开后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药膏一匙,大枣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④治小儿疳积:苦菜一两,同猪肝炖服。(江西)⑤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瑶经验方》)⑥治壶蜂叮螫:苦菜汁涂之。(《摘元方》)⑦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苦菜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2.陶弘景:《桐君录》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今茗极似此。3.《唐本草》:茗乃木类,殊非菜流,茗春采为苦荼。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释木》云,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比例。又《颜氏家训》按《易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
【拼音名】
Kǔ Cài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别名】
荼草、选、游冬、苦马菜、老鸦苦荬、滇苦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采收和储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山野、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天酒地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 acid )13.7%。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药理作用】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出血、坏死)。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心;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注意】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各家论述】
1.《痔瘘。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摘录】
《中华本草》

苦菜-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苦菜ㄎㄨˇ ㄘㄞˋkǔ cài①植物名。菊科苦菜屬,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生於路旁荒地等處,莖高三、四尺,春夏間開花,嫩苗可為蔬菜。也稱為「褊苣」、「買菜」、「老鸛菜」、「苦荼」、「游冬」。②敗醬的別名。參見「敗醬敗醬」條。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苦菜的反义词 苦菜的近义词 苦菜的同音词 苦菜的苦是什么意思 苦菜的菜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在搜

  • 苦菜的词语
  • 苦能组什么词
  • 苦能组什么词语
  • 苦可以组什么词
  • 苦可以组什么词语
  • 苦字可以组什么词
  • 苦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苦字能组什么词
  • 苦字能组什么词语
  • 苦字开头的成语
  • 苦字结尾的成语
  • 菜能组什么词
  • 菜能组什么词语
  • 菜可以组什么词
  • 菜可以组什么词语
  • 菜字可以组什么词
  • 菜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菜字能组什么词
  • 菜字能组什么词语
  • 菜字开头的成语
  • 菜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