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目睹
拼音
ěr wén mù dǔ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ěr的字 拼音为wén的字 拼音为mù的字 拼音为dǔ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wen的字 拼音为mu的字 拼音为du的字基础解释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详细解释
- 【解释】: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用于亲眼所见
按字解释
耳闻:听说。
目睹:亲眼看到。
词典解释
耳闻目睹-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耳聞目睹
耳闻目睹-汉语大词典耳闻目睹同“耳闻目见”。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萧干《一本褪色的相册》九:“在‘北新’看的一些新书和洋学堂里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使我的头脑里有了反帝的意识。”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引证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
明-严从简-卷一-《殊域周咨录》:朝鲜人士岁觐京国,耳闻目睹,所得尤深。
现代-邹韬奋--《剩余的孩子》:但就我们耳闻目睹,遍地惨象,我国凡事落后,这件事决不落后,殆可断言。
当代-张友渔--《报人生涯三十年》:我主要是想通过报纸揭露黑暗,主持正义,改良社会,所以写我耳闻目睹的事实,从不编造。
宋-刘子翚--《南兵札子》:使之耳闻目睹,渐熟征战,秋出春归,不恋乡土,岁月积久,习以为常。
明-郑真--《萍轩记》:吴为东南都会,声明文物之盛,耳闻目睹者,不可胜纪矣。
清-江左樵子-二回-《樵史通俗演义》:搬演何须定古人,耳闻目睹已纷纶。
现代-鲁迅--《呐喊·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现代-萧乾-九-《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北新”看的一些新书和洋学堂里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使我的头脑里有了反帝的意识。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故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
明-严从简-卷一-《殊域周咨录》:朝鲜人士岁觐京国,耳闻目睹,所得尤深。
现代-邹韬奋--《剩余的孩子》:但就我们耳闻目睹,遍地惨象,我国凡事落后,这件事决不落后,殆可断言。
当代-张友渔--《报人生涯三十年》:我主要是想通过报纸揭露黑暗,主持正义,改良社会,所以写我耳闻目睹的事实,从不编造。
宋-刘子翚--《南兵札子》:使之耳闻目睹,渐熟征战,秋出春归,不恋乡土,岁月积久,习以为常。
明-郑真--《萍轩记》:吴为东南都会,声明文物之盛,耳闻目睹者,不可胜纪矣。
清-江左樵子-二回-《樵史通俗演义》:搬演何须定古人,耳闻目睹已纷纶。
现代-鲁迅--《呐喊·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现代-萧乾-九-《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北新”看的一些新书和洋学堂里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使我的头脑里有了反帝的意识。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造句
ěr wén mù dǔ
1、我从乡下跑到京城,转眼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很不少。
2、小华出身书香门第,耳闻目睹也爱上了读书。
接龙
睹物思人 人地生疏 疏不间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
近义词
ěr wén mù dǔ
1、[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2、[亲眼所见]qīn yǎn suǒ jiàn
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
3、[所见所闻]suǒ jiàn suǒ wén
看到的和听到的。
4、[目击耳闻]mù jī ěr wén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反义词
ěr wén mù dǔ
1、[捕风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2、[闭目塞听]bì mù sè tīng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