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
拼音
jī mí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的字 拼音为mí的字 拼音为ji的字 拼音为mi的字基础解释
笼络牵制(旧多指笼络牵制藩属)。縻(mí)。详细解释
亦作“ 羈靡 ”。亦作“羇縻”。系联。
《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 蓬莱 者终无验……天子犹羈縻不絶,几遇其真。” 颜师古 注:“羈縻,繫联之意。马络头曰羈也。牛靷曰縻。”
笼络;怀柔。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羈縻勿絶而已。”《汉书·匈奴传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羈靡不絶。”《旧唐书·徐坚传》:“ 坚 以蛮夷生梗,可以羈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远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 蒙古 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清 龚自珍 《对策》:“臣考 三代 之于荒服,羇縻之而已。”
束缚;控制。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法正书》:“文法羈縻,互相承奉。” 唐 高适 《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羈縻而见婴。”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备。羈縻所及,大者百里而已。”
拘禁。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予羈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朕见他是个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羈縻在 洞庭 东海 之间。”
指羁縻州。
唐 皮日休 《忧赋》:“是以先王谓之荒服,后嗣谓之羈縻。” 宋 欧阳修 《<五代职方考>序》:“ 唐 之封疆远矣,前史备载,而羈縻寄治虚名之州在其间。”参见“ 羈縻州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羁縻-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羈縻
羁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羁縻jīmí
书动
①笼络(藩属等)。
②羁留。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jī mí
1、[笼络]lǒng luò
用手段拉拢:~人心。
反义词
jī mí
1、[抑制]yì zhì
1.大脑皮质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是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阻止皮质的兴奋,减弱器官的活动。睡眠就是大脑皮质全部处于抑制的现象。 2.压下去;控制:他~不住内心的喜悦。
2、[收敛]shōu liǎn
1.(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她的笑容突然~了。夕阳已经~了余晖。 2.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狂妄的态度有所~。 3.引起机体组织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剂。
3、[拘谨]jū jǐn
(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他是个~的人,从不和人随便谈笑。
4、[约束]yuē shù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受纪律的~。这种口头协议~不了他们。
5、[斥逐]chì zhú
驱逐:~入侵之敌。
6、[放纵]fàng zòng
1.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2.不守规矩,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