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而不问
拼音
zhì ér bù wè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ér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wèn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wen的字基础解释
放在一旁不再过问。后用来指对事情不加过问。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置:弃置,放弃。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不问:不过问;不询问。
词典解释
置而不问-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置而不問
置而不问-中华成语大词典置而不问
【拼音】:zhì ér bù wèn
解释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出处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示例
近义词
置之不理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出处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引证
宋-周煇--《清波杂志·善能出身》:若以邦典绳之,则非所以示叙睦之恩;置而不问,又无以立国家之法。
金-元好问--《曹南商氏千秋录》:宗室帅庆山奴军淮南,归州失利,朝廷置而不问。
现代-台静农--《〈夜宴图〉与韩熙载》: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猱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
宋-林栗--《四库总目提要·卷三·周易经传集解》:福清林黄中,金华唐与政皆博通经学,而一纠朱子,一为朱子所纠,其所著经说,学者遂置而不问。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纪三》: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明-罗洪先--《东川先生行状》:是以黥劓之刑上于大夫,窜戍之罪加之耆旧……陛下置而不问,是岂劝大臣之道欤?
故事
宋-周煇--《清波杂志·善能出身》:若以邦典绳之,则非所以示叙睦之恩;置而不问,又无以立国家之法。
金-元好问--《曹南商氏千秋录》:宗室帅庆山奴军淮南,归州失利,朝廷置而不问。
现代-台静农--《〈夜宴图〉与韩熙载》: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猱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
宋-林栗--《四库总目提要·卷三·周易经传集解》:福清林黄中,金华唐与政皆博通经学,而一纠朱子,一为朱子所纠,其所著经说,学者遂置而不问。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纪三》: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明-罗洪先--《东川先生行状》:是以黥劓之刑上于大夫,窜戍之罪加之耆旧……陛下置而不问,是岂劝大臣之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