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筩
拼音
bì tǒ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tóng的字 拼音为bi的字 拼音为tong的字基础解释
见“碧筩杯”。详细解释
见“ 碧筩杯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碧筩-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碧筩
【出典】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慤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筩杯。历下学之,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又,《因话录》: “牟少师与宾僚饮宴,暑日临水以荷为杯,满酌蜜渍,持近人口,以箸刺之,不尽,则重饮。既罢,有人言昨饮大欢者,公曰:‘今日言欢,则明、昨之不欢,无论好恶,一不得言。’”(曾糙《类说》卷十四)
【释义】 “碧筩”是以荷叶制成的盛酒器,夏天用以饮酒。
【例句】 ①一瓯佳味侵诗梦,七碗清香胜碧筩,(李德载〔中吕·阳春曲〕《赠茶肆》)此处赞美茶肆的清茶胜过碧筩盛酒的香味。“七碗”见本书此条。②《金缕》唱,碧筩劝,向冰上雪槛开华宴。(高明南戏《琵琶记》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 〔梁州序〕)碧筩喻酒杯。
亦作“碧筩”、“ 香筩”。三国时魏人郑公悫, 宴饮宾客, 曾用荷叶饮酒。后用作咏夏日宴饮的典故。
〔出典〕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 郑公悫三伏之际, 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荷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 以簪刺叶, 令与柄通, 屈茎上轮囷如象鼻, 传吸之, 名为‘碧筩杯’。”
〔用例一〕元代李德载〔中吕·阳春曲〕《赠茶肆》:“一瓯佳味侵诗梦, 七碗清香胜碧筩。”
〔用例二〕清代朱彝尊〔北中吕·山坡羊〕《饮池上》:“香筩笑卷青荷柄, 我醉欲眠君又醒。”
〔用例三〕唐代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八:“醉把青荷叶, 狂遗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