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
拼音
bēi zh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ēi的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bei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碑记。详细解释
亦作“ 碑志 ”。碑记。刻在碑上的纪念文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 汉 鸿臚 桥仁 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誌,不知何时建也。”《新唐书·张说传》:“﹝ 説 ﹞为文属思精壮,长於碑誌,世所不逮。”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司马光 ﹞尝答 孙察 为其伯 之翰 求铭志书,歷叙多年不为人作碑志,所辞拒者数十家。” 朱自清 《<背影>序》:“试以 姚鼐 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见“ 碑誌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碑志-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碑誌
碑志 -中国文化史辞典包括碑銘和墓志銘。碑銘的範圍很廣,有封禪和紀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韓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刻文,如韓愈《南海神廟碑》等。墓碑文則是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最後有韻文,稱作銘。在封建時代,人們的身份地位不同,死後的墓碑形制和名稱也不同,分別叫墓碑、墓碣、墓表。大官的墓碑是樹立在墓道上的,這種墓道稱神道,所以又叫“神道碑”。官階低的則樹“墓碣”。“墓表”則不論死者生前入仕與否都可樹立,也稱為“神道表”。墓表一般沒有銘(韻文)。墓志銘是墓碑文的一種。前有志(散文),後有銘,但後世也有變化。它一般是由兩塊方石組成,一底一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時埋在墓壙裏,故又稱為埋銘、壙銘、壙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bēi zhì
1、[碑铭]bēi míng
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