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
拼音
bǎi l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ǎi的字 拼音为lǐ的字 拼音为bai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百里-中華語文大辭典百里ㄅㄞˇ ㄌ丨ˇbǎilǐ1.一百里。比喻距離遙遠或面積廣大。[例]相隔~,舟車不便|沃野~。2.古時縣的代稱。一縣轄區範圍約為百里。後借指縣令。[例]~侯|身為~,理當愛民如子。3.複姓。
百里-汉语大词典百里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
●《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于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贻后日之忧者,始服永公‘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
●《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百里之命”。
3.亦谓地小。
●《孟子·公孙丑上》:“然而文王(周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蔡邕《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陕余庆。”
●晋陶潜《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王勃《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迹于青衿;百里弦歌,即驰芳于墨绶。”
5.借指县令。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涣(王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注:“时涣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
●《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明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宋王禹偁《畲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
6.宝剑名。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帝有宝刀三,宝剑六。宝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秦有百里奚。见《孟子·万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