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
拼音
bǎi nà y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ǎi的字 拼音为nà的字 拼音为yī的字 拼音为bai的字 拼音为na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袈裟,因用许多长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 2.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详细解释
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亦借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龙须甘雨。个个能装百衲衣,师兄收取天宫女。” 宋 陆游 《怀昔》诗:“朝冠掛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这等麤衣澹饭且淹消。”《西游记》第七十回:“﹝ 行者 ﹞摇身一变,又变做一个道童:头挽双抓髻,身穿百衲衣。” 杨朔 《泰山极顶》:“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小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参见“ 百衲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百衲衣-中華語文大辭典百衲衣百衲衣ㄅㄞˇ ㄋㄚˋ 丨bǎinàyī1.袈裟。佛教規定,僧服須用人們遺棄的陳舊雜碎布片縫綴,以示苦修之義,故稱(衲:縫綴)。2.泛指有很多補丁的衣服。[例]他從小就跟著奶奶乞討,吃的是百家飯,穿的是~。
百衲衣-典故小词典简称“百衲”。衲: 补缀。“百衲”, 言补缀之多, 即由许多小布块拼接缝合而成。俗称和尚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受众生供养, 故僧衣作百衲衣。
〔出典〕唐代法照《送无著禅师归新罗》:“寻山百衲弊, 过海一杯轻。”(一杯: 用杯渡和尚以杯渡水的典故。)
〔用例〕宋代陆游《怀昔》:“朝冠挂了方无事, 却爱山僧百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