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强凌弱
拼音
wèi qiáng líng ruò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wèi的字 拼音为qiáng的字 拼音为líng的字 拼音为ruò的字 拼音为wei的字 拼音为qiang的字 拼音为ling的字 拼音为ruo的字基础解释
形容欺软怕硬。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畏:害怕。
强:健壮,有力,跟“弱”相对。
凌:欺侮。
弱:力气小,势力差,不坚强,跟“强”相对。
词典解释
畏强凌弱-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畏強凌弱
畏强凌弱-中华成语大词典畏强凌弱
【拼音】:wèi qiáng líng ruò
解释
畏:害怕;凌:欺侮。形容欺软怕硬。
出处
宋·苏辙《再乞罪吕惠卿状》:“今中外士大夫见惠卿独得不诛,皆谓言事之官有畏强凌弱之心,执政大臣有吐刚茹柔之意。”
示例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惧刀避剑之人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出处
宋·苏辙《再乞罪吕惠卿状》引证
明-罗贯中-第四十三回-《三国演义》: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现代-李劼人-四部二章-《大波》:背盟失信,已非君子,畏强凌弱,实为小人。
明-钟惺--《夏商野史》:王者之师,不畏强凌弱,南弱北强,故先昆吾。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大率蕃情黠诈,畏强凌弱,常有以制之则服从可用,如倚为正兵必至骄蹇。
宋-苏辙-卷九-《龙川略志》:追论六人而舍三人,似畏强凌弱,不如并论而罢之。
故事
明-罗贯中-第四十三回-《三国演义》: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现代-李劼人-四部二章-《大波》:背盟失信,已非君子,畏强凌弱,实为小人。
明-钟惺--《夏商野史》:王者之师,不畏强凌弱,南弱北强,故先昆吾。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大率蕃情黠诈,畏强凌弱,常有以制之则服从可用,如倚为正兵必至骄蹇。
宋-苏辙-卷九-《龙川略志》:追论六人而舍三人,似畏强凌弱,不如并论而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