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裾
拼音
qiān j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iān的字 拼音为jū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 拼音为ju的字基础解释
1.牵拉着衣襟。 2.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详细解释
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牵裾-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牵裾
【出典】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辛毗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释义】 三国魏侍中辛毗,字佐治,曾向魏文帝曹丕谏阻移民事,文帝不听,欲入内,辛毗拉住曹丕衣裾。后世用作咏直谏或咏谏臣的典故。
【例句】 ①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杜甫《建都十二韵》2437)这里以“牵裾”为喻,追述自己任左拾遗时上疏援救房琯触怒肃宗事。②不才同补衮,奉诏许牵裾。(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2515)这里以“许牵裾”喻指自己曾任左拾遗,追述曾同李氏同朝为官。③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2575)这里借以追述自己曾因疏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
牵裾1.牵拉着衣襟。
●南朝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
2.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再去谏,曹丕不答而入内,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
●《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个敢牵裳?”
●清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