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
拼音
niú bà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niú的字 拼音为bàng的字 拼音为niu的字 拼音为bang的字基础解释
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背面有毛,花淡紫色,根肉质。根和嫩叶可做蔬菜,果实、茎叶和根可入药。详细解释
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有长柄,背面有毛,花管状,淡紫色,根多肉。根和枝叶可作饲料,根可供食用。中医以种子入药。因实状恶而多刺,又名恶实。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牛蒡脯製法﹞十月以后,取牛蒡根洗乾,去皮,用慢火少煮,勿太烂,硬者熟煮,并搥令软,下杂料物,如蕉脯法,浥焙取乾。”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恶实》。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牛蒡-中華語文大辭典牛蒡牛蒡ㄋ丨ㄡˊ ㄅㄤˋniúbànɡ植物名。二年生草本。根肉質,莖粗壯,花紫紅色。嫩葉和根可以食用;種子叫牛蒡子、大力子,可以做藥材。
牛蒡-牛蒡
目录
“牛蒡”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牛蒡”在《*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蒡
【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用。
【性味】
苦、辛,寒。
【功能主治】
癣,湿疹。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牛蒡
【拼音名】
Niú Bànɡ
【别名】
恶实、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性味】
(子)辛、平、无毒。(根、茎)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3、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4、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启关散”。5、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6、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19、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各家论述】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摘录】
《*辞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niú bàng
1、目的:建立HPL法测定风热感冒颗粒中牛蒡子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