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礼存羊
拼音
ài lǐ cún yá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ài的字 拼音为lǐ的字 拼音为cún的字 拼音为yáng的字 拼音为ai的字 拼音为li的字 拼音为cun的字 拼音为y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爱:爱惜;爱护。
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
存:保留。
羊: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种类很多,如山羊、绵羊、羚羊、黄羊、岩羊等。
词典解释
爱礼存羊-中华成语大词典爱礼存羊
【拼音】:ài lǐ cún yáng
解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出处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示例
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以有待也。 ★宋·陈亮《国子》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保持礼节
爱礼存羊《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以“爱礼存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初,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陶争之力,遂罢。公既继之,言:‘宰相不押班,细故也,陶言之过。然爱礼存羊,则不可已……臣愿候宰相押班,然后就职。’”
●明沈鲸《双珠记·师徒传习》:“深亏这边爹妈,看待胜似亲生,且不改我名,实寓爱礼存羊之意。”
出处
引证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初,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陶争之力,遂罢。公既继之,言:“宰相不押班,细故也,陶言之过。然爱礼存羊,则不可已。”
宋-陈亮--《国子》: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
明-沈鲸--《双珠记·师徒传习》:深亏这边爹妈,看待胜似亲生,且不改我名,实寓爱礼存羊之意。
明-程敏政--《对佛问》:古者祭必用人为尸,而其流至于以人徇葬。佛也者最号慈仁,则固不能无过中者矣,故其祭祀之尸,率以土木之偶代之,盖有爱礼存羊之意焉,非若后世之直以木主而废尸也。
清-金堡--《曹溪通志新旧凡例折衷》:曹溪典职,不合清规,宜雪公毅然欲削其籍,然住持之人不同,而住持之名不异。譬如世间官师,不以其人之不肖而去其题名,故憨师以为爱礼存羊也。
明-海瑞--《海瑞集上·兴革条例·吏属》:享饮父老,所以通其情,制之善也。不知爱礼存羊,变化在我,顾以里老人品微末,礼废不行。
故事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初,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陶争之力,遂罢。公既继之,言:“宰相不押班,细故也,陶言之过。然爱礼存羊,则不可已。”
宋-陈亮--《国子》: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
明-沈鲸--《双珠记·师徒传习》:深亏这边爹妈,看待胜似亲生,且不改我名,实寓爱礼存羊之意。
明-程敏政--《对佛问》:古者祭必用人为尸,而其流至于以人徇葬。佛也者最号慈仁,则固不能无过中者矣,故其祭祀之尸,率以土木之偶代之,盖有爱礼存羊之意焉,非若后世之直以木主而废尸也。
清-金堡--《曹溪通志新旧凡例折衷》:曹溪典职,不合清规,宜雪公毅然欲削其籍,然住持之人不同,而住持之名不异。譬如世间官师,不以其人之不肖而去其题名,故憨师以为爱礼存羊也。
明-海瑞--《海瑞集上·兴革条例·吏属》:享饮父老,所以通其情,制之善也。不知爱礼存羊,变化在我,顾以里老人品微末,礼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