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厉浅揭
拼音
shēn lì qiǎn q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ēn的字 拼音为lì的字 拼音为qiǎn的字 拼音为qì的字 拼音为shen的字 拼音为li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详细解释
- 【解释】: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 【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席其孤技邪?”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按字解释
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厉:连衣涉水。
浅: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
揭:撩起衣服。
词典解释
深厉浅揭-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深厲淺揭
深厉浅揭-典故小词典厉:涉水而过,指连衣涉水,或脱了衣裤淌过去。揭: 指卷裤腿。深水的地方, 就淌过去;浅的地方,就卷起裤腿走过去。比喻因地因时制宜, 采取相应办法。
〔出典〕《诗经·邶风·瓠有苦叶》:“深则厉, 浅则揭。”
〔用例一〕《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 随时为义, 曾何贪于支离, 而习于孤技耶?”
〔用例二〕《歧路灯》第七十三回:“少年性情, 见事风生, 坐在河滩, 早已脱裤解袜, 准备深厉浅揭。”
出处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席其孤技邪?”引证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清-李绿园-第七三回-《歧路灯》:少年性情,见事风生,坐在河滩,早已脱鞋解袜,准备深厉浅揭。
宋-李石--《左氏诗如例·匏有苦叶》:匏有苦叶者,深厉浅揭,于浮沉缓急,无必济之意,郑人则知之。
宋-王之望--《汉滨集·讲义·诗·汉广(其二)》:至于不顾礼义,则深厉浅揭,惟其所欲,而尚奚所惧哉?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三O·桂林至兴安路止百里舟行十日》:我今法两贤,少安且毋躁。深厉浅则揭,能行未可料。
汉-张衡--《应间》:故尝见谤于鄙儒。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故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清-李绿园-第七三回-《歧路灯》:少年性情,见事风生,坐在河滩,早已脱鞋解袜,准备深厉浅揭。
宋-李石--《左氏诗如例·匏有苦叶》:匏有苦叶者,深厉浅揭,于浮沉缓急,无必济之意,郑人则知之。
宋-王之望--《汉滨集·讲义·诗·汉广(其二)》:至于不顾礼义,则深厉浅揭,惟其所欲,而尚奚所惧哉?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三O·桂林至兴安路止百里舟行十日》:我今法两贤,少安且毋躁。深厉浅则揭,能行未可料。
汉-张衡--《应间》:故尝见谤于鄙儒。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造句
接龙
揭竿而起 起居无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
近义词
shēn lì qiǎn qì
1、[因地制宜]yīn dì zhì yí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2、[相机行事]xiàng jī xíng shì
看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