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
拼音
tài shān kè shí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tài的字 拼音为shān的字 拼音为kè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 拼音为shan的字 拼音为ke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泰山刻石-中華語文大辭典泰山刻石泰山刻石ㄊㄞˋ ㄕㄢ ㄎㄜˋ ㄕˊtàishān kèshí相傳為秦‧李斯所書。小篆。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東巡泰山時所立,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刻石北、東、西三面為秦始皇詔書,一百四十四字,南面為秦二世元年(209B.C.)所刻二世詔書,七十八字。刻石原立於岱頂,至明僅存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1740)遭火,刻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在山頂玉女池中搜得殘石二塊,尚存十字,移至岱廟,現位於泰山岱廟東御座露臺前西側。
泰山刻石-辞源3【泰山刻石】也稱 封泰山碑。秦始皇統一 中國,二十八年登 泰山,爲歌頌 秦的業績,刻石於此。後 二世又刻詔書於石背。爲 李斯所書,篆體圓勁。宋 董逌 廣川書跋卷四作 泰山篆。金石索作 秦泰山石刻殘石。宋人 劉跂曾摹拓得二百二十三字,明 嘉靖時尚存二十九字。刻石原在嶽頂 玉女池上,後移置 碧霞元君祠。清 乾隆五年遇火,石失; 嘉慶二十年於 玉女池中發現殘石二方,僅存四行十字,現存 山東 泰安 岱廟道院壁間。存世拓本以 明 安國藏一百六十五字爲最古。參閲 清 顧炎武 金石文字記一 泰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