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
拼音
fǎ cá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fǎ的字 拼音为cáng的字 拼音为fa的字 拼音为c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法藏-中華語文大辭典法藏法藏ㄈㄚˇ ㄗㄤˋfǎzànɡ1.阿彌陀佛未成佛時之法名。又稱「法藏比丘」。音譯為曇摩迦、曇摩迦留,意為法之本源、法之積聚,因其所聞教法護持不失,聚集眾多,故名。亦譯作法處、作法、法積。《佛說無量壽經》卷上記載,久遠劫以前,有一國王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後,發無上菩提心,捨王位而出家,號曰法藏。精進修行,得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乃發四十八大願。修證成佛,號阿彌陀,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接引信願念佛眾生,往生淨土。2.唐代高僧的法號。法藏(643-712),字賢首,俗姓康,西域康居國後裔,故從國名為姓,號國一法師,又稱賢首法藏、香象大師、康藏國師。漢傳佛教華嚴宗三祖。早年師事智儼,聽講華嚴,深入玄旨。智儼圓寂後,依薄塵剃度,時年二十八。因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奉詔參與實叉難陀的譯場,先後譯出《新華嚴經》(八十華嚴)、《大乘入楞伽經》等。曾為武后開示華嚴,武后大悅,賜號「法藏」。闡揚智儼之華嚴學說,華嚴教法於焉完備。仿天台判教,歸為五教十宗,推華嚴為最高圓教。玄宗先天元年(712)圓寂。著作甚多,重要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五教章》、《大乘密教經疏》、《大乘起信論疏》、〈華嚴金師子章〉等。3.明代高僧的法號。法藏(1573-1635),俗姓蘇,號漢月,字於密,梁溪(今江蘇無錫)人。臨濟宗高僧。十五歲出家,潛心參禪十餘年,一日聞折竹聲大悟。天啟四年(1624),至金粟寺參詣密雲圓悟,印可付法。於蘇州虞山三峰清涼禪寺宣法,世稱「三峰藏公」。學貫佛儒,見地穎異。指責當世曹洞宗風,而倡為新說。後清世宗敕其教為魔說,毀書黜徒,其法脈遂絕。有《三峰藏禪師語錄》傳世。4.指佛陀的教法、經典。因教法含藏多義,有如寶藏,故稱。也指納藏經典的府庫。也稱「經藏」、「經堂」。
法藏-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法藏ㄈㄚˇ ㄗㄤˋfǎ zàng①藏,形容多法聚集。法藏指佛陀的教法。唐.王維〈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詩:「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文手自書。」②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康居國人,至祖父始遷居長安,故以康為姓。為嚴宗三祖。十七歲入太白山學佛,後從智儼聽講《華嚴經》,深受智儼讚賞,二十八歲才出家為沙彌。上元元年,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後詔京師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從此以後經常參加翻譯、講經、著述。先後和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共譯事,特別對《華嚴經》的翻譯貢獻最大;亦於《華嚴經》研究最深,前後講說《華嚴經》三十餘次。將智儼所創的教相和觀行作了詳盡的發揮,成為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賢首國師」。弟子以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