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拼音
xiē xíng wén z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xiē的字 拼音为xíng的字 拼音为wén的字 拼音为zì的字 拼音为xie的字 拼音为xing的字 拼音为wen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
也叫钉头字。约公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因为笔画像楔子,故名。后来为巴比伦人、波斯人所使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不再有人使用。详细解释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是西部 亚洲 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 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 苏美尔 人所创造。后来 巴比伦 人、 亚述 人、 赫梯 人、 波斯 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楔形文字-中華語文大辭典楔形文字楔形文字ㄒ丨ㄝ ㄒ丨ㄥˊ ㄨㄣˊ ㄗˋxiēxínɡ wénzì約3200B.C.由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發明的古老文字,以草莖或木棒書寫於軟泥板上。筆畫呈楔狀,像釘頭或箭頭。到了約2800B.C.左右,此文字發展漸趨完整,後來廣泛被巴比倫、亞述人及波斯人所應用。也作「釘頭文字」、「箭頭文字」。
楔形文字-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楔形文字ㄒㄧㄝˋ ㄒㄧㄥˊ ㄨㄣˊ ㄗˋxiè xíng wén zì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國人拉雅(Layard)在古亞述帝國國都尼尼微發現,為古代西亞一帶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所知以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為最早使用者。以草莖和木頭為筆,書寫在溼軟的泥磚上,筆畫呈楔狀,像釘頭或箭頭。故也稱為「釘頭文字」、「箭頭文字」。之後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等又相繼沿用數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