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拼音
xiē z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xiē的字 拼音为zǐ的字 拼音为xie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
1.插在木器等的榫子缝里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的木片,或钉在墙上的木钉。 2.中国古代小说的开头部分。具有引起正文的作用。 3.元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头或插在两折之间的小段。详细解释
一端平厚、一端扁锐的竹木片。多用于插入榫缝或空隙中,起固定或堵塞作用。
《水浒传》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钻起三四百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
比喻插进去的人或事物。
唐 平铸 《转战江淮河汉》:“﹝我军﹞把第一个楔子塞进了敌人防守的南岸。”《收穫》1981年第1期:“他抢在 郑义桐 前面插了一楔子:‘这是大事,要请示地委同意才能执行!’”
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元 杂剧也有在本与本或折与折间使用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格局》:“ 元 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 王冕 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楔子-中華語文大辭典楔子楔子ㄒ丨ㄝ ˙ㄗxiēzi1.插在卡榫處,使木器固定的上厚下扁的木塊。2.釘在牆上可掛物品的竹釘、木釘。[例]他在牆上釘個~好掛東西。3.指雜劇中作為劇情開端或為銜接劇情,而加在第一折前頭或各折中間的片段;也指近代小說的引子,通常加在正文前面。
楔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楔子xiē•zi
名
①插在木器的榫子缝儿里的木片,可以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
②钉在墙上挂东西用的木钉或竹钉。
③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头或插在两折之间的片段;近代小说加在正文前面的片段。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xiē zi
1、嵌入一个楔子就可纠正误差。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xiē zi
1、[序言]xù yán
也叫序文。简称序。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一般由作者说明写书的经过,或别人介绍和评论本书的内容。
2、[引子]yǐn zi
1.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 2.戏曲角色初上场时所念的一段词句,有时唱和念相间。 3.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作用。 4.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这一段话是下文的~。我简单说几句做个~,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 5.指药引子。
3、[原由]yuán yóu
见〖缘由〗。
反义词
xiē zi
1、[后记]hòu jì
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