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田
拼音
jià tiá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ià的字 拼音为tián的字 拼音为jia的字 拼音为tian的字基础解释
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元 王祯《农书》卷十一:“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 江 东有葑田,又 淮 东、二 广 皆有之。东坡《请开杭之西湖状》谓‘水涸草生,渐成葑田’。考之农书云,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江 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从土中冲出,浮于水面,厚数尺,可延长几十丈,在上面施种,即可生长,称为‘葑田’。后来,农民进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铺泥,种植庄稼,称为‘架田’。”详细解释
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 江 东有葑田,又 淮 东、二 广 皆有之。 东坡 《请开杭之西湖状》谓‘水涸草生,渐成葑田’。考之农书云,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江 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从土中冲出,浮于水面,厚数尺,可延长几十丈,在上面施种,即可生长,称为‘葑田’。后来,农民进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铺泥,种植庄稼,称为‘架田’。”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架田-辞源3【架田】古時在沼澤水鄉無地可耕之處,用木樁作架,將菰根等水草和泥土置於架上,種植穀物,名爲架田,又稱葑田。飄浮水面,隨水高下,不致浸淹。宋 元時,江東 淮東兩 廣多有。明 焦周 焦氏説楛一:“江南以木架水面,葑泥附之,曰架田,一名葑田。”參閲 元 王禎 農書七 田制門 架田。
架田 -中国文化史辞典在沼澤中用木樁作架,挑選菰根等水草與泥土攙和,攤鋪在架上,種植稻穀,叫架田,亦稱葑田。這樣種植的作物飄浮在水面,隨水高下,不致淹沒。宋、元時,江南、淮東和兩廣就有這種架田。元王禎《農書·田制門》:“其門架田丘,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