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
拼音
sōng xiā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ōng的字 拼音为xiāng的字 拼音为song的字 拼音为xiang的字基础解释
松脂蒸馏后剩下的物质,固体,透明,质硬而脆,淡黄色或棕色,是油漆、肥皂、造纸、火柴等工业的原料。详细解释
松林中特有的香味。
唐 许浑 《宿开元寺楼》诗:“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幬。” 唐 罗邺 《春日过寿安山馆》诗:“帘开山色离亭午,步入松香别岛春。”
松脂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松》:“松脂,别名松膏、松肪、松胶、松香。”
指松脂蒸馏后的物质。固体,透明,不溶于水,质硬而脆,淡黄色或棕色。是制造油漆、肥皂、纸、火柴等的工业原料。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松香-中華語文大辭典松香松香ㄙㄨㄥ ㄒ丨ㄤsōnɡxiānɡ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他同屬植物樹幹中取得的油樹脂,經蒸餾除去揮發油後的遺留物。為不規則半透明的塊狀,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可當中藥材。也作「瀝青」、「松脂」、「松膠」。
松香-松香
目录
“松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松香”在《*辞典》
“松香”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松香
【拼音名】
Sōnɡ Xiānɡ
【来源】
本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树脂除去挥发油后,所留存的固体树脂。
【性味】
苦、甘、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生肌止痛,适用于痈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1~3钱,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适量,入膏药或研末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松香
【出处】
《滇南本草》
【拼音名】
Sōnɡ Xiānɡ
【别名】
松脂、松膏、松肪(《本经》),松胶香(《滇南本草》),松胶(《纲目》),黄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来源】
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香。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性状】
松香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份】
油松和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约80%,树脂烃约5~6%,挥发油约0.5%及微量苦味物质。
【炮制】
松香:置铜锅中,用微火加热熔化,捞去杂质,倾入水中,候凉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每松香100斤,用葱10斤)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软,按内寒水中数十过,白滑则可用。②《本草图经》:松脂皆先炼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黄砂于茅上,厚寸许可矣。然后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汤减即添热水,常令满,候松脂尽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过,其白如玉,然后入药。
【性味】
苦甘,温。①《本经》:味苦,温。②《别录》:甘,无毒。③《药性论》: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温。
【归经】
入肝、脾经。①《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治痈疽,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
①《本草求真》:火实有热者勿服。
【附方】
①治一切肿毒:松香八两,铜青二钱,蓖麻仁五钱,同捣作膏,摊贴甚妙。(《怪证奇方》)②治滇南本草》)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琉》:松脂,味苦而兼甘,性燥,燥则除湿散风寒;苦而燥,则能杀虫;甘能除热,胃中伏热散,则咽干五脏无病,可知。②《本草汇言》:松脂,如入疡科敷贴料中,可去脓拔毒,腐秽初作或初溃者可用,如久溃疡脓血已尽,气虚血寒,肉泛而不敛者,用此不惟不能生新肌,反增溃烂,延流及肉,损人筋脉,不可胜言,用者当细审之。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松香粉与等量甘草粉混合调匀成散剂,日服3次,每次5分,10天为一疗程。治疗256例,一疗程后近期控制38例,显效53例,好转117例,无效48例;有效率为81.2%。其中单纯型疗效高于喘息型;大部分病例服药3~8天出现疗效,以5天见效者最多;坚持服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服药期间有5例引起浮肿,少数病人出现咽干,一般无需另行处理,可自行消退,不必停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松香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孙思邈云,松脂以衡山者为良,衡山东五百里,满谷所出者,与天下不同。苏轼云,镇定松脂亦良。2.《抱朴子》云,凡老松皮内自然取脂为第一,胜于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伤处不见日月者为阴脂尤佳。
【拼音名】
Sōnɡ Xiānɡ
【别名】
松脂、松膏、松肪、松胶香、沥青、白松香、松胶、黄香、松脂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松属若干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除去挥发油后所作余固体树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inus massoniana Lamb.2.Pinus tabulaeformis Carr.3.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4.Pinus thunbergii Parl采收和储藏:采集树脂有上升式(即V形法)、下降式(即Y形法)采脂法及化学药剂处理法。我国现以采用下降式采脂法为主。先直径20-50cm的松树。在距地面2m高的树干处开割口。在开割割口前先要刮去粗皮,但不要损伤木质部,刮面长度50-60cm,宽25-40cm;在刮面中央开割长35-50cm,宽1-1.3cm,深入木质部1-1.2cm 的中沟,中沟基部装一受脂器,再自中沟开割另一对侧沟,可将油树脂不断收集起来。以在30-35℃采收为宜,即长江以南在5-10月,华北及东北在6-9月。
【原形态】
1.乔木,高达45m,胸围1.5m。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无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有长尖头。叶针形,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30cm,细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长4-7cm,径2.5-4m,有短梗,下垂,熟时粟褐色;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cm;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鳞脐微凹,无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mm,连翅长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2.乔木,高达25m,胸围可达1m以上。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鳞甲状裂,裂隙红褐色。枝轮生,小枝粗壮,淡橙黄色或灰黄色;冬芽宽椭圆形,先端尖,红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深绿色,粗硬,长10-15cm,径约1.5mm,边缘有细齿,两面有气孔线;叶鞘初时淡褐色,渐变成暗灰色。雄球花圆柱形,长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状;雌球花序阔卵形,长7mm,紫色,着生于当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圆卵形,长4-9cm,有短梗,向下弯垂,熟时淡黄色或淡褐黄色,宿存数年之久;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1.6-2cm,鳞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状多角形,横脊显着,鳞脐凸起有尖刺。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连翅长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3..乔木,高达30m,胸围达1.5m。树皮橘红色,不规则鳞片状脱落。一年生枝淡黄色或红黄色,微有白粉,无毛;冬芽长圆状卵圆形,暗红褐色,针叶2针一束,长5-12cm,径约1mm,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半圆形,树脂道约4-6个,边生。雄球花淡红黄色,圆筒形,5-12mm,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状;雌球花淡红紫色,单生或2-3个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时暗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张开,易脱落,有微隆起的横脊,鳞脐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长4-7mm,连翅长1.5-2m,种翅宽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4.乔木,高达30m,胸围可达2m。幼树皮暗灰色,老时灰黑色,粗厚,不规则块裂。一年生枝淡褐黄色,无毛;冬芽银白色,圆柱状椭圆形或圆柱形,顶尖,芽鳞披针形,边缘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深绿色,有光泽,粗硬,长6-12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有树脂道6-11个,中生。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长1.5-2cm;雌球花单生或2-3个聚生新枝近顶端,直立,卵圆形,淡紫红色。球果熟时褐色,圆锥状卵圆形或卵圆形,长4-6cm,径3-4cm,有短梗,向下弯垂,中部种鳞卵状椭圆形,鳞盾稍肥厚,横脊显着,鳞脐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5-7mm,连翅长1.5-1.8cm,种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3.生于温带沿海山地和平原。4.生于东部沿海山地。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南京一带有栽培。4.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性状】
1.性状鉴别 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规则块状物,大小不等,颜色由浅黄到深棕色。常温时质地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气微弱。遇热先变软,而后融化,经燃烧产生黄棕色浓烟。本品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石油醚,易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及乙酸乙酯等溶剂中。2.(1)取粉末0.1g,加乙醚2ml溶解后,加10%醋酸铜溶液1ml,振摇后,醚层呈绿色。(检查松香酸)(2)取粉末0.1g,加醋酐5ml,稍加热使溶解,冷后,加浓硫酸1滴,初显紫红色,后变蓝紫色。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松香酸酐(abietic anhydride)及游离的松香酸(abietic acid),并含树脂烃、挥发油,主要为α-及β-蒎烯(Pinene)及小量左旋莰烯、二戊烯,还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的甙及苦味物质。
【药理作用】
松香酸0.15g/kg灌胃,能明显延长兔长出血、凝血的时间,也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酸时间,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炮制】
松香:置铜锅中,用微火加热熔化,捞去杂质,倾入水中,候凉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每松香100斤,用葱10斤)。
【性味】
苦;甘;性温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主痈疽恶疮;癣;白秃;疠风;痹症;金疮;扭伤;妇女白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
【注意】
血虚者、内热实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末经严格炮制不可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松脂,味苦而兼甘,性燥,燥则除湿散风寒;苦而燥,则能杀虫;甘能除热,胃中伏热散,则咽干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摘录】
《中华本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sōng xiāng
1、我曾使用过松香清洁剂,醋,擦洗泡沫和来沙尔液,但毫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