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
拼音
jīng qí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ng的字 拼音为qí的字 拼音为jing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各种旗子:~招展。详细解释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瑒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旌旗-中華語文大辭典旌旗ㄐ丨ㄥ ㄑ丨ˊjīnɡqí古代用彩色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子;今泛指各種旗幟。[例]~飛揚。
旌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旌旗jīnɡqí
名各种旗子:~招展。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jīng qí
1、国庆检阅,旌旗蔽日,歌声遏云,那场面可气派啦!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jīng qí
1、[旌节]jīng jié
1.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郑玄 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诒让 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 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 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 郑 举以相况。”唐 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 2.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 毛主席 的旌节。” 3.旌与节。唐 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唐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旌节罗广庭,戈鋌凛秋霜。”《旧唐书·崔宁传》:“先时,张献诚 与 旰 战,献诚 屡败,旌节皆为 旰 所夺。”宋 岳珂《愧郯录·旌节》:“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於四方,则请而假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唐 天寳 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唐 杜甫《奉待严大夫》诗:“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迴。” 4.指军权。宋 乐史《广卓异记·出入六十年富贵》:“十拥旌节,两登相位,三掌邦计,再领盐铁。”清 昭槤《啸亭续录·明相国》:“公於 乾隆 丙子、丁丑间即从征 西域,久拥旌节。”
2、[旗帜]qí zhì
1.旗子:节日的首都到处飘扬着五彩缤纷的~。 2.比喻榜样或模范:培养典型,树立~。 3.比喻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等。
3、[旗号]qí hào
旧时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名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4、[战旗]zhàn qí
军队的旗帜;作战时打的旗帜:~飘扬。
5、[旗子]qí zi
用绸、布、纸等做成的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大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
6、[彩旗]cǎi qí
各种颜色的旗子:迎宾大道上~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