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
拼音
dūn huáng shí k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ūn的字 拼音为huáng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kū的字 拼音为dun的字 拼音为huang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ku的字基础解释
中国著名石 窟。包括甘肃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通常指莫高窟。详细解释
见“ 敦煌石室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敦煌石窟-中華語文大辭典敦煌石窟敦煌石窟ㄉㄨㄣ ㄏㄨㄤˊ ㄕˊ ㄎㄨdūnhuánɡ shíkū佛教石窟。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始建於十六國前期,經歷代修建,規模巨大,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有「東方羅浮宮」之稱。現有洞窟375個,壁畫45萬平方公尺,彩塑2415尊;藏經洞有文物5萬多件,由此衍生「敦煌學」。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俗稱「千佛洞」。也作「莫高窟」。
敦煌石窟 -中国文化史辞典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又叫“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縣城東南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河穀中,南北迤邐一千六百餘米。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門樂尊和法良禪師開始鑿窟造像。曆經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像蜂房一樣,上下五層,十分壯觀。現尚存四百九十二窟,造像二千四百十五尊,壁畫十二萬平方米。造像都是泥質彩塑,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壁畫包括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和建築彩畫圖案等。這些作品反映了我國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部分社會生活及曆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情況。敦煌石窟與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我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三大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