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拼音
dūn huá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ūn的字 拼音为huáng的字 拼音为dun的字 拼音为huang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 甘肃省 敦煌县。西汉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 改为 敦煌镇,后复改郡。唐 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改置 西沙州,贞观 七年(公元633年)又改 沙州,天宝 元年(公元742年)仍改 敦煌郡,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又改 沙州。 2.县名。在 甘肃省。西汉 置。十六国 前凉 建都于此,北周 改名 鸣沙县,隋 大业 初复名,唐 末废。清 乾隆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 中亚 和 欧洲 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 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 鸣沙山、月牙泉 名胜;城西北有 玉门关,西南有 阳关 遗址。1987年改设 敦煌市。详细解释
古代郡名。治所在今 甘肃省 敦煌县 。
西汉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置, 北魏 改为 敦煌镇 ,后复改郡。 唐 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改置 西沙州 , 贞观 七年(公元633年)又改 沙州 , 天宝 元年(公元742年)仍改 敦煌郡 ,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又改 沙州 。
县名。在 甘肃省 。
西汉 置。 十六国 前凉 建都于此, 北周 改名 鸣沙县 , 隋 大业 初复名, 唐 末废。 清 乾隆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 中亚 和 欧洲 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 莫高窟 (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 鸣沙山 、 月牙泉 名胜;城西北有 玉门关 ,西南有 阳关 遗址。1987年改设 敦煌市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敦煌-辞源3【敦煌】也作“燉煌”。㊀郡名。漢武帝 元鼎六年分 酒泉置 敦煌郡,治 敦煌縣(今 甘肅 敦煌市西)。前涼 張駿於此置 沙州,後復改爲 敦煌郡。北魏 孝昌二年置 瓜州。隋 大業三年,罷州爲 敦煌郡。唐 武德二年復置 瓜州,五年改爲 沙州。參閲 元和郡縣志四十 沙州。㊁縣名。在今 甘肅 敦煌市。漢置。爲 敦煌郡治,魏 晉因之。北周改爲 鳴沙縣,隋 大業中復改 敦煌縣。唐 武德初爲 瓜州治,後陷 吐蕃,縣廢。元爲 沙州路治,明置 沙州衛。清 雍正初以 黨水北衝,乃於故城東築衛城。乾隆二十五年改置 敦煌縣。其地位於 河西走廊西端,自 漢以來成爲中原與中亞交通的門户。漢 張騫通西域,唐 玄奘往 天竺求經,皆經此道。世界著名之 莫高窟,卽位於 敦煌東南 鳴沙山東麓。參閲 讀史方輿紀要六四 沙州衛、嘉慶一統志二七九 安西州。參見“敦煌石室”。
敦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敦煌ㄉㄨㄣ ㄏㄨㄤˊdūn huáng地名。為甘肅省四大綠洲之一。我國古代的絲綢經此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今甘新鐵路經此,地位重要。也稱為「燉煌」。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dūn huáng
1、敦煌壁画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