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降纳叛
拼音
zhāo xiáng nà pà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āo的字 拼音为xiáng的字 拼音为nà的字 拼音为pàn的字 拼音为zhao的字 拼音为xiang的字 拼音为na的字 拼音为pan的字基础解释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详细解释
- 【解释】: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 【出自】:《宋史·刘光世传》:“楚州破,命光世节制诸镇,力守通泰。完颜昌屯承楚,光世知其众思归,欲携贰之。……获敌不杀,令持钱文示其徒,有欲归者,扣江执钱为信。归者不绝。”
- 【示例】:无论谁搞~、结党营私的罪恶活动,都没有好下场。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招: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
降:指投降者。
纳:收入,放进。
叛:指敌方叛变的人。
词典解释
招降纳叛-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招降納叛
招降纳叛-中华成语大词典招降纳叛
【拼音】:zhāo xiáng nà pàn
解释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出处
《宋史·刘光世传》:“楚州破,命光世节制诸镇,力守通泰。完颜昌屯承楚,光世知其众思归,欲携贰之。……获敌不杀,令持钱文示其徒,有欲归者,扣江执钱为信。归者不绝。”
示例
无论谁搞~、结党营私的罪恶活动,都没有好下场。
近义词
招兵买马、结党营私、招亡纳叛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英文
recruit deserters and traitors
法文
recruter capitulards et renégats
出处
《宋史·刘光世传》:“楚州破,命光世节制诸镇,力守通泰。完颜昌屯承楚,光世知其众思归,欲携贰之。……获敌不杀,令持钱文示其徒,有欲归者,扣江执钱为信。归者不绝。”引证
宋-曹彦约--《上庙堂书》:自古招降纳叛,皆足以破贼,因其人而用之,其效最速,然非如中国之人可以专用也。
清-褚人获-六〇回-《隋唐演义》:殿下招降纳叛,如小将辈俱自异国,得侍左右,今日杀雄信,谁复有来降者?
现代-郭沫若-一六章-《洪波曲》:招降纳叛,明目张胆。
明-曾异撰--《与卓珂月》: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交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当代-二月河-二部四七回-《雍正皇帝》:阿尔松阿都统汝福,意欲代允禩而自立门户,网罗党羽招降纳叛,叵测之心甚不可问。
故事
宋-曹彦约--《上庙堂书》:自古招降纳叛,皆足以破贼,因其人而用之,其效最速,然非如中国之人可以专用也。
清-褚人获-六〇回-《隋唐演义》:殿下招降纳叛,如小将辈俱自异国,得侍左右,今日杀雄信,谁复有来降者?
现代-郭沫若-一六章-《洪波曲》:招降纳叛,明目张胆。
明-曾异撰--《与卓珂月》: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交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当代-二月河-二部四七回-《雍正皇帝》:阿尔松阿都统汝福,意欲代允禩而自立门户,网罗党羽招降纳叛,叵测之心甚不可问。
造句
zhāo xiáng nà pàn
1、曹操的另一种用人之法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2、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扩充私人力量,是注定要失败的。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zhāo xiáng nà pàn
1、[招兵买马]zhāo bīng mǎi mǎ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结党营私]jié dǎng yíng sī
党:集团;营:谋求。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
3、[植党营私]zhí dǎng yíng sī
树立派别,谋取私利。
反义词
zhāo xiáng nà pàn
1、[吐故纳新]tǔ gù nà xīn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2、[选贤任能]xuǎn xián rèn néng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亦作“选贤与能”、“选贤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