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板
拼音
shǒu bǎ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ǒu的字 拼音为bǎn的字 拼音为shou的字 拼音为ban的字基础解释
同“手版”。详细解释
亦作“ 手版 ”。即笏。古时大臣朝见时,用以指画或记事的狭长板子。
《晋书·谢安传》:“既见 温 , 坦之 流汗沾衣,倒执手板。”《宋书·礼志五》:“笏者,有事则书之……手板,则古笏矣。”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弹劾还耕桑。”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却拜极言疏,手板指朝贵。”
亦作“ 手版 ”。手本的别名。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八月初一日得手书,掷还手版,命此后并此去之,敬当如命。”《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子谨 递上手版,赶到面前请了个安。”参见“ 手本 ”。
手掌。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四:“他的挑战引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拍手, 盛佳秀 的手板拍红了。”
即戒尺。打手心的板子。旧时塾师体罚学生的工具。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手板-中華語文大辭典手板手板ㄕㄡˇ ㄅㄢˇshǒubǎn1.〈書〉即「笏」。古時大臣朝見君主時手執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竹、木製成,上面可以記事。2.〈書〉明、清時,下屬見上司,或門生見老師所用的名帖。也作「手本」。‖也作「手版」。3.〈書〉舊時私塾中的戒尺。塾師體罰學生,打手心的板子。4.〈口〉即手掌。
手板-辞源3【手板】卽笏。古代官吏上朝或謁見上司時所執,備記事用。宋書 禮志五:“笏者,有事則書之。……手板,則古笏矣。”亦作“手版”。周禮 天官序官 司書 唐 賈公彦 疏:“若在君前,以笏記事,後代用簿,簿今手版。”世説新語 雅量“桓公(溫)伏甲設饌”注引 宋 明帝 文章志:“(桓溫)呼(謝)安及(王)坦之,欲於坐害之。王入失措,倒執手版,汗流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