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
拼音
yù sh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yù的字 拼音为shǐ的字 拼音为yu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见〔御史大夫〕详细解释
官名。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 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 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史记·萧相国世家》:“ 秦 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何 乃给 泗水 卒史事,第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御史-中華語文大辭典御史御史ㄩˋ ㄕˇyùshǐ古代職官名。職務性質相類於現今監察部門所負責的事務。
御史-中国历史辞典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东汉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魏晋南北朝时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都随事立名。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至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明代并有分任出巡者,如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yù shǐ
1、懿旨斥其乖谬,罢御史,下部议,原摺掷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