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
拼音
shù jí sh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ù的字 拼音为jí的字 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shu的字 拼音为j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明、清 官名。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 代重翰林,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详细解释
明 、 清 官名。
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 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明 代重翰林, 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六。参见“ 庶常 ”。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庶吉士-辞源3【庶吉士】官名。明 洪武初採 尚書 立政“庶常吉士”之義,置庶吉士,六科及中書皆有之。永樂二年始專隸於翰林院,以進士之擅長文學及書法者任之,清因之,設庶常館,進士殿試後朝攷前列者,得選用爲庶吉士。肄業三年期滿再經攷試,按等第而分别授職,謂之散館。二甲進士授編修,三甲授檢討,不入選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閣中書,外用知縣。參閲 續文獻通考五四 職官四、清 福格 聽雨叢談六、清文獻通考八三 職官七。
庶吉士-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庶吉士
官名。明初置,先属六科,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清沿其制,翰林院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唱名后,再试以论、诏、奏、议、诗、赋,选其优者为庶吉士,通称“庶常”,入馆学习,每月考查其学业。三年期满,再试以诗赋,皇帝引见后,按等第分别授职,留馆者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任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省等官或外补知县,称为“散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