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使
拼音
dù zhī sh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ù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shǐ的字 拼音为du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官名。职掌财政收支。详细解释
官名。职掌财政收支。
唐 末以重臣兼领盐铁、度支、租庸。 五代 分置盐铁使、度支使、租庸使。 宋 有户部使、度支使、盐铁使,总领国内财赋,称三司。度支使下设副使、判官, 元丰 更制后并废,事权仍归户部。参阅《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下》、《续通志·职官略四》。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度支使-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度支使
官名。唐制,户部度支案掌国家财政收支,郎中掌收入,员外郎掌支出,侍郎总管检查。开元二十二年(734),始以他官判度支。安史之乱后,多以户部尚书、侍郎专管度支,或称度支使,或称判度支使、知度支事、勾当度支使,权任极重,与盐铁使、判户部或户部使合称三司。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并三司为一职,称三司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于东三省,每省一人,掌管财政。宣统三年(1911),裁黑龙江度支使,改由民政使兼管财政。
官名。“度支”原意是量入为出。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管国家的财政收支,郎中和员外郎分掌收入和支出,户部侍郎则检查押署账目。开元时始用他官判度支。安史乱后,以军事供应浩繁,多以户部尚书、侍郎,或他官兼领度支事务,称度支使或判度支、知度支事,权任极重,与盐铁使、判户部或户部使合称“三司”。后唐时并为一职,称三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