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
拼音
shān xiā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ān的字 拼音为xiāo的字 拼音为shan的字 拼音为xiao的字基础解释
1.猕猴的一种,体长约1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 2.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详细解释
动物名。猴属。狒狒之类。体长约三尺,头大面长,眼小而凹,鼻深红色,两颊蓝紫有皱纹,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块红色脾胝,尾极短而向上,有尖利长牙,性凶猛,状极丑恶。古代传说以为山怪,又称“山萧”、“山臊”、“山繅”等,记述状貌不一。
唐 戴孚 《广异记·斑子》:“山魈者, 岭 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者好施脂粉。於大树中做窠。” 唐 白居易 《送人贬信州判官》诗:“溪畔毒沙藏水弩,城头枯树下山魈。” 宋 陆游 《得所亲广州书》诗:“人稀野店山魈语,路僻蛮村荔子繁。” 章炳麟 《噀伧文》:“毋作山魈,鼠窃狗偷。”《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这一下,老人们全都撞着了山魈一样,走都走不迭。”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山魈-中華語文大辭典山魈山魈ㄕㄢ ㄒ丨ㄠshānxiāo1.哺乳動物名。一種猴類,雄性平均體長90公分,體重30公斤。臉部及臀部色彩斑斕,體被長毛。雜食多種動植物,尤好果實。社會性高,群居個體常達數百隻。原生於非洲西岸。2.傳說中的山間鬼怪。
山魈-中国神话大词典山魈
《太平广记》卷四二八“斑子”条引《广异记》:“山魈者,岭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好傅脂粉。于大树空中作窠,有木屏风帐幔,食物甚备。南人山行者,多持黄脂鈆粉及钱等自随。雄者谓之山公,必求金钱:遇雌者谓之山姑,必求脂粉。与者能相护。唐天宝中,北客有岭南山行者,多夜惧虎,欲上树宿。忽遇雌山魈,其人素有轻赍,因下树再拜,呼山姑。树中遥问:‘有何货物?’人以脂粉与之,其喜,谓其人曰:‘安卧无虑也。’人宿树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明日辞别,谢客甚谨。”按: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一引《白醉璅言》云:“广东山僻处,有山魈,半是鬼,半是人,能隐能显,止一手一足,必两人相帮,然后能行。”又类《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记之一臂国、《尔雅·释地》所记之比肩民,盖是传说之演变也。参见“冶鸟”(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