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
拼音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ān的字 拼音为zhōng的字 拼音为zǎi的字 拼音为xiàng的字 拼音为shan的字 拼音为zhong的字 拼音为zai的字 拼音为xi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山中: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起的部分。
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里面。
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词典解释
山中宰相-中華語文大辭典山中宰相ㄕㄢ ㄓㄨㄥ ㄗㄞˇ ㄒ丨ㄤˋshānzhōnɡ zǎixiànɡ《南史•卷七十六•隱逸傳下•陶弘景傳》記載:南朝梁陶弘景隱居於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蘇西南部),梁武帝時禮聘不出,國家每有大事便前往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後亦用來稱雖有宰相之才而不為當世所用之士。[例]他雖未曾出仕,但博學多識,常有仰慕者遠道求教,有~之稱。
山中宰相-中华成语大词典山中宰相
【拼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解释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出处
引证
唐-吴翊-诗之二-《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江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经楼。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四五八·隐逸传中·邓考甫传》: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故事
唐-吴翊-诗之二-《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江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经楼。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四五八·隐逸传中·邓考甫传》: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