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树
拼音
fēng shù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fēng的字 拼音为shù的字 拼音为feng的字 拼音为shu的字基础解释
1.堆土植树以固疆界。 2.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详细解释
堆土植树以固疆界。
《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郑玄 注:“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贾公彦 疏:“於畿疆之上而作深沟,土在沟上谓之为封,封上树木以为阻固,故云‘而封树之’。”
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
《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孔颖达 疏:“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史记·匈奴列传》:“其送死,有棺槨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 宋 司马光 《论刘平招魂葬状》:“今 刘平 没身虏廷,丧柩不返,其子不忍封树之不立,哀展省之无所,欲虚造棺槨,招魂假葬。”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生能竭奉养之力,死能备棺槨之礼,葬能尽封树之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只要你买有田地,建有居宅,坟墓再一封树于此,自然就算你是某一县的本籍。”或谓庶人树以杨柳。见《礼纬·含文嘉》。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封树-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封树
【出典】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按:父母合葬在防地),曰: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同上又:“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又,《周礼·春官·宗伯》: “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 又,《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释义】 孔子将父母合葬后说,知道古人墓而不坟,即葬后不堆士,不使高起来。但因为自己是“东西南北人”,行止不定,所以不能不留下表识,所以他“封之崇四尺”。封,即堆土为坟。国子高则认为,葬就是藏,是不让人看到。所以下葬时,衣足以遮身,棺木为了藏身,椁为了容纳棺,土坑为了容纳椁而已。为什么还要壤(封土为坟)、树(植树留记)呢?他反对“封树”。又,《周礼》说,封与树都要以爵位高低定标准。而《礼记·王制》则说庶人“不封不树”。可见封树在先秦时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葬礼。不过,后来即使普通老百姓,只要有能力,也都堆土为坟,植树为识。
【例句】 若姐姐为蔡氏之妇,生能竭奉养之力,死能备棺椁之礼,葬能尽封树之劳。(高明南戏《琵琶记》第三十九出《散发归林》)牛氏向父叙说赵五娘的孝行。
同: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