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拼音
kǒng ró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kǒng的字 拼音为róng的字 拼音为kong的字 拼音为ro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孔融-中華語文大辭典孔融ㄎㄨㄥˇ ㄖㄨㄥˊkǒnɡrónɡ人名(153-208),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孫。幼有異才,隨父詣京師,勤奮博學。歷任中軍侯、虎賁中郎將、議郎,官至北海相,世稱「孔北海」。以詩文見長,書表尤善,所作〈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俱為名篇。文以氣勝,深為曹丕所愛,讚之為「揚、班之儔」,又於《典論‧論文》中稱其「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為人恃才傲物,對曹操專權多嘲諷之辭,為曹操所忌,遭誅滅全家。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孔融-辞源3【孔融】公元153—208年。漢末 魯人。字 文舉。獻帝時爲 北海相,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屢爲 黃巾軍所敗。後入朝,官至太中大夫。自恃高門世族,對 曹操多所非議,後爲 操所殺。融好士,善文章,與 王粲 劉楨 阮瑀 陳琳 應瑒 徐幹並稱 建安七子。後漢書有傳。明人輯有 孔北海集。清 嚴可均 全後漢文八三輯 融遺文爲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