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拼音
kǒng z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kǒng的字 拼音为zǐ的字 拼音为kong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孔子-中華語文大辭典孔子ㄎㄨㄥˇ ㄗˇkǒnɡzǐ即孔丘(551B.C.-479B.C.),字仲尼,世稱「孔子」、「孔夫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魯國司寇。後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於教育工作,整理古代文獻,集上古文化之大成,開平民教育之先河,為儒家始祖。其思想對中華文化影響甚鉅,歷代多有封諡。明世宗於嘉靖九年(1530)題孔子木主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並封為「至聖先師」。後人尊為「至聖」。
孔子-中国历史辞典(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曾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为了抑制三家大夫的家臣势力,定计“堕三都”(毁坏三家的都邑),结果失败。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相传他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