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拼音
tài hé dià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tài的字 拼音为hé的字 拼音为diàn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 拼音为he的字 拼音为dian的字基础解释
在 北京 故宫 太和门 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之最大者。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 永乐 年间初建,名 奉天殿。嘉靖 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 皇极殿。清 顺治 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 太和殿。今殿为 清 康熙 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国今存最大的木构大殿。详细解释
在 北京 故宫 太和门 内。为故宫三大殿( 太和 、 中和 、 保和 )中之最大者。
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 明成祖 永乐 年间初建,名 奉天殿 。 嘉靖 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 皇极殿 。 清 顺治 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 太和殿 。今殿为 清 康熙 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国今存最大的木构大殿。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太和殿-中華語文大辭典太和殿ㄊㄞˋ ㄏㄜˊ ㄉ丨ㄢˋtàihédiàn北京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初建,本名「奉天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殿」。現存規制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建。明、清皇帝即位,節日慶賀、朝會大典、命將出征、殿試進士等,均在此舉行。
太和殿-辞源3【太和殿】在 北京 故宮 太和門内。爲 明 清兩代皇帝卽位,或其他大節日、慶典接受朝賀,以及命將出征、殿試進士、元旦賜宴的地方。始建於 明 成祖 永樂年間,原名 奉天殿。嘉靖時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重建,改名 皇極殿。清 順治二年定名爲 太和殿,與 中和 保和並稱三大殿。俗稱金鑾寶殿。後屢毁屢修,今殿 清 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橫十一間,縱五間。正中一間設帝座,前爲丹陛,環以白石欄。全殿内外立大木柱八十四根,殿頂爲重檐垂脊琉璃瓦,爲全國今存最大的木構大殿。參閲 清會典七十 工部 宮殿。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tài hé diàn
1、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可说是巧夺天工,技艺绝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