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窟
拼音
dà zú shí k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à的字 拼音为zú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kū的字 拼音为da的字 拼音为zu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ku的字基础解释
佛教石刻造像 群。在重庆大足境内。始凿于唐代,后经宋代、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共有23处,较为集中的有宝顶山与 北山19处。其中宝顶山有佛像5,000余尊,北山有3,000余尊。佛像气势宏大,造型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和地方特色,是中国著名石窟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解释
在 四川 大足 境内,为 唐 、 五代 、 宋 时所凿造, 明 清 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较集中的有 宝顶山 、 北山 等十九处。除佛教和道教造像外,也有道、佛、儒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密宗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大足石窟-中華語文大辭典大足石窟大足石窟ㄉㄚˋ ㄗㄨˊ ㄕˊ ㄎㄨdàzú shíkū著名石窟。位於四川重慶境內。開鑿於唐永徽元年(650),以後歷代續有開鑿。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共分布在23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為精美。除佛教和道教造像外,也有道、佛、儒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其中又以佛教密宗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內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頗富地方色彩。
大足石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大足石窟ㄉㄚˋ ㄗㄨˊ ㄕˊ ㄎㄨdà zú shí kū位於四川省大足縣境的石窟。為唐、五代、宋所鑿造。窟內石刻包括了道、佛、儒之造像,而以佛教造像為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