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赦
拼音
dà shè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à的字 拼音为shè的字 拼音为da的字 拼音为she的字基础解释
国家对一定时期内 某些种类或一般的犯罪分子普遍赦免,既赦其罪,又赦其刑的制度。被宣告大赦的人,或不再认为其犯 罪,或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详细解释
对全国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减刑。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 乃大赦天下,使 章邯 将,击破 周章 军而走。”《南史·宋纪上》:“礼毕,备法驾,幸 建康宫 ,临 太极前殿 ,大赦,改元。”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十九日》:“七时得到通知,以为当晚可以起飞了,如获大赦。”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大赦-中華語文大辭典大赦ㄉㄚˋ ㄕㄜˋdàshè由國家元首或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某一範圍內的罪行予以赦免,使其追訴權及罪刑宣告均告消滅。
大赦 -中国文化史辞典赦令的一種。指對所有罪犯免除或者減輕刑罰。“大赦”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而秦二世元年十月之即位大赦,則是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實行大赦的開始。赦的實行,在上古含有原情恕罪之意。所以,赦的對象主要是無心犯罪而犯罪的人和案情可疑的人。秦、漢以後,則無論有心無心之犯罪,都可以赦免。宋代以後,則“赦令之下也,有罪者除之,有負者蠲之,有滯者通之,或得以蔭補子孫,或得以爵封祖考。”見宋胡寅《讀史管見》。大赦內容已迥異初始。大赦的名目,在漢代僅有即位、改元、立後、建儲四種大赦(《漢舊儀》)。後來,名目逐漸繁多,往往是虛應故事,市恩欺人,並不能真正施行。所以,宋範仲淹曾要求朝廷“赦令有所施行,主司稽違者,重置於法。”赦令之不可盡信,由此可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dà shè
1、李春如蒙大赦,慌里慌张爬了起来,不顾方向的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