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徭
拼音
jūn yá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ūn的字 拼音为yáo的字 拼音为jun的字 拼音为yao的字基础解释
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详细解释
明 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清 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均徭 -中国文化史辞典明代的徭役之一。《明史·食貨志二》:“一歲中諸色雜目應役者,編第均之,銀力從所便,曰均徭。”這是官府按民戶丁糧多寡分派的經常性雜差。分力差和銀差兩種。力差由應役者本人或雇人承擔,從事皂隸、獄卒、門子、馬夫、驛丁等差使。銀差由應役者供應實物,或折納銀兩,多派在遠地,有歲貢、馬匹、車船、草料、柴薪等。勳戚、權貴、士紳都有優免均徭的特權。均徭名義上按民戶丁糧多寡分派,實際上卻如《明史·食貨志二》指出的:“稽冊籍,則富商大賈免稅,而土著困;核人戶,則官吏裏胥輕重其手,而小民益蹙。”在一條鞭法實行後,均徭和裏甲並入田賦。
均徭-汉语大词典均徭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