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浆
拼音
dì jiā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ì的字 拼音为jiāng的字 拼音为di的字 拼音为jiang的字基础解释
黄泥浆水,古人用来解毒。详细解释
黄泥浆水,古人用来解毒。
《宋史·方技传上·刘翰》:“半天河、地浆、皆水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二·地浆》﹝释名﹞引 陶弘景 曰:“此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少顷取清用之,故曰地浆,亦曰土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张华 《博物志》、 陶弘景 《名医别録》并载‘地浆解毒法’。”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地浆-汉语大词典地浆黄泥浆水,古人用来解毒。
●《宋史·方技传上·刘翰》:“半天河、地浆、皆水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地浆》﹝释名﹞引陶弘景曰:“此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少顷取清用之,故曰地浆,亦曰土浆。”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并载‘地浆解毒法’。”
地浆
目录
“地浆”在《*辞典》
“地浆”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地浆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Dì Jiānɡ
【别名】
土浆(陶弘景),地浆水(《会约医镜》)。
【制法】
掘黄土地作坎,深约二尺许,灌水,搅混,俟其沉淀,取上面清液,即为地浆水。
【性味】
甘,寒。①《别录》:寒。②《日华子本草》:无毒。③《品汇精要》:味甘,性平寒,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本草备要》: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及虫蜞入腹。
【用法用量】
内服:煮沸饮;或代水煎药。
【附方】
①治热渴心闷:服地浆一盏。(《圣惠方》)②治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地浆三、五盏,服。大忌米汤。(《千金方》)③治黄鲿鱼毒,食此鱼,犯荆芥,能害人:服地浆解之。(《濒湖集简方》)④治食生肉中毒:掘地深三尺,取土三升,以水五升,煎五沸,清之,(服)一升。(《梅师集验方》)⑤治中野芋毒:土浆饮之。(《濒湖集简方》)⑥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砍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地浆次之。(《金匮要略》)⑦治服药过剂闷乱者:地浆饮之。(《肘后方》)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地浆
【出处】
1.出自《神昏药用地浆水,取救垂绝之阴也。
【拼音名】
Dì Jiānɡ
【英文名】
Pour water into a deep loess-pit, stir the water, with a stick, use the clear liquid wait for sedimented.
【别名】
土浆、地浆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新掘黄土加水搅混或煎煮后澄取的上清液。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ess
【原形态】
为第四纪陆相粘土质粉砂沉淀积物。多呈灰黄色,富含钙质及钙质结核,呈疏松或半固结块状。遇水崩解后易加水拌合成悬浊液。其矿物组分按粒度分为砂粒、粉砂与粘土三级。肉眼显见颗粒的砂粒及肉眼难分辨颗粒的粉砂(0.025-0.0039mm大小)级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它们在浆中沉底而不进入浆水中)。显微镜下才能分辨颗粒的粘土级矿物可有高岭石、水云母、伊利石、多水商岭石、蒙脱石等;地浆中可悬浮有这些粘土矿物。黄土中,充填于孔隙胶结砂粒、粉砂与粘土矿物的物质是隐晶或非晶质的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O3)、氧化钙(CaO)、氧化镁(MgO)及一氧化铁(FeO)的化合物乃至碳酸钙(CaCO3)、硫酸钙(CaSO4)等,地浆中可溶盐成分主要来自这些胶结物或孔隙充填物。粘土矿物,即可向地浆提供某些可溶成分,也可在沉降时吸附、带走浆水中另一些可溶成分。
【生境分布】
黄土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地区及东北南部;其他地区或有土层其矿物组分与此类似,但胶结物、可溶成分不同于黄土。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液体。淡黄色。微有土腥气,无味。
【炮制】
掘黄土地作坎,深约二尺许,灌水,搅混,俟其沉淀,取上面清液,即为地浆水。
【性味】
甘;寒;无毒
【归经】
肝;肺经
【功能主治】
痢疾;食物、药物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沸饮;或代水煎药。
【各家论述】
1.《本草备要》: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及虫蜞入腹。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