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鸾
拼音
huí luá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huí的字 拼音为luán的字 拼音为hui的字 拼音为luan的字基础解释
1.旧俗指婚后三日女偕婿归省父母。又称双回门。 2.舞曲名。详“回鸞舞”。 3.古代舞曲名。 4.犹回銮。详细解释
旧俗指婚后三日女偕婿归省父母。又称双回门。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今人三日后,女偕壻省父母,谓之‘回鸞’, 闽 人谓之‘转马’,盖 春秋 时有‘回马’之义也。”参见“ 回门 ”。
舞曲名。详“ 回鸞舞 ”。
古代舞曲名。
南朝 梁 沉约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迴鸞》献爵,摐金委奠。” 北周 庾信 《春赋》:“《阳春》《緑水》之曲,《对凤》《迴鸞》之舞。”
犹回銮。
南朝 梁 萧统 《和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诗》:“岂若钦明后,迴鸞 鷲岭 岐。”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回鸾-辞源3同:回鸞
回鸾-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回鸾
【出典】 南朝梁·沈约《侍皇太子释奠宴》诗:“《回鸾》献爵,金委奠。” 又,北周·庾信诗《春赋》:“《阳春》《绿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
【释义】 “回鸾”是古代舞曲名,或可形容舞姿。
【例句】 ①飞燕体翩翩舞袖,《回鸾》态飘摇翠被。(马致远套曲[大石调·青杏子]《姻缘》[还京乐])说歌舞妓跳着《回鸾》舞,肩上披的翠绿披帛飘摇婆娑。被即披帛,或是帔子。②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四折[滚绣球])形容贵妃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