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腔
拼音
chuī qiā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chuī的字 拼音为qiāng的字 拼音为chui的字 拼音为qiang的字基础解释
徽剧主要腔调之一,用笛子伴奏。京剧、婺剧等剧种也吸收运用这种腔调。详细解释
戏曲腔调之一。又称枞阳腔、石牌调、安庆梆子、芦花梆子等。
明 末 清 初从 江西 弋阳腔发展而来的四平腔,受昆腔影响,在 安徽 枞阳 一带形成,为徽剧主要腔调之一。最初是曲牌体(长短句),后逐渐发展为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京剧、婺剧中都保存有吹腔,在湘剧、祁剧里则称为安庆调。 姜妙香 《追怀往事》:“吹腔戏最初只用笛子伴奏,音乐较为单调。”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吹腔-中華語文大辭典吹腔吹腔ㄔㄨㄟ ㄑ丨ㄤchuīqiānɡ1.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腔調。明末清初時由弋腔發展而來,用笛子伴奏,是徽劇的主要腔調,亦見於京劇、婺劇等劇種中。今泛指以笛類伴奏的腔調。也作「樅陽腔」、「石牌腔」、「安慶梆子」、「蘆花梆子」。2.臺灣傳統戲曲亂彈戲的一種聲腔。屬南方音調,早期以笛子伴奏,後改用胡琴,調性柔美。
吹腔 -中国文化史辞典戲曲腔調,徽劇的主要腔調之一。明末清初徽調中昆弋腔受西秦腔影響,在樅陽、石牌一帶形成的新腔。過去也叫“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等。腔調初系曲牌體,後衍變為接近板腔體的七字、十字句。現今京劇、湘劇、婺劇、贛劇、湘劇、紹劇中都保存有吹腔。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chuī qiāng
1、现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变来的。